鼠咬热钩端螺旋体英文解释翻译、鼠咬热钩端螺旋体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Leptospira morsus-muri
分词翻译:
鼠咬热的英语翻译:
【医】 cat bite fever; morbus morsus muris; rat bite fever; rat-bite disease
sodokosis; sodoku; sodosha; sokosha; spirillemia minus
spirochaetosis morsus muris
钩的英语翻译:
clasp; claw; crochet; crook; hook
【计】 hook
【化】 hook
【医】 hamulus; hook; uncus
端的英语翻译:
carry; end; fringe; point; proper; upright
【计】 end
【医】 extremitas; extremity; telo-; terminal; terminatio; termination; tip
螺旋体的英语翻译:
helicoid; spirochaete
【医】 spirochete
专业解析
鼠咬热钩端螺旋体(Shǔ yǎo rè gōu duān luó xuán tǐ)是一个医学术语,指一种特定类型的致病性螺旋体细菌,其英文名称为Leptospira interrogans serovar Icterohaemorrhagiae(或简称 Leptospira icterohaemorrhagiae)。该名称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需结合其医学背景:
-
术语构成解析:
- 鼠咬热 (Shǔ yǎo rè): 直译为“鼠咬热”。这源于该病原体主要通过鼠类(尤其是褐家鼠)的尿液污染水源或土壤,人类接触后经皮肤或粘膜感染,并非一定需要被鼠咬伤。感染后引起的疾病称为“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其典型症状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疼痛等,故历史上曾将部分由鼠传播引起的病例称为“鼠咬热”。但现代医学中,“鼠咬热”更常指由另一种病原体(小螺菌或念珠状链杆菌)引起的疾病,因此“鼠咬热钩端螺旋体”这一名称强调了该螺旋体与鼠类传播及发热症状的关联性。 (来源:贾文祥主编《医学微生物学》)
- 钩端螺旋体 (Gōu duān luó xuán tǐ): 指病原体属于钩端螺旋体属(Leptospira)。这类细菌形态细长、螺旋紧密规则,一端或两端常弯曲成钩状,故名。钩端螺旋体属包含许多不同的血清型(serovars),其中 Icterohaemorrhagiae 是重要且致病性强的一种。 (来源:李凡, 徐志凯主编《医学微生物学》)
-
病原体特征:
- 该螺旋体是引起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尤其与严重的黄疸出血型钩体病相关。
- 其主要宿主是啮齿类动物(特别是鼠类),动物感染后多呈无症状带菌状态,病原体长期存在于肾脏,通过尿液持续排菌,污染环境(水、土壤)。
- 人类是偶然宿主,主要通过接触被感染动物尿液污染的水或土壤,病原体经破损皮肤、粘膜(如眼结膜)或消化道侵入人体。 (来源:李兰娟, 任红主编《传染病学》)
-
所致疾病(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
- 潜伏期: 通常 5-14 天。
- 早期(败血症期/钩体血症期): 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寒战、剧烈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腓肠肌显著)、乏力、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等。此期血液中可检出大量钩体。
- 中期(器官损伤期): 根据主要受累器官和临床表现可分为不同类型。由 Icterohaemorrhagiae 血清型引起的常表现为黄疸出血型:出现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出血倾向(如皮肤粘膜瘀点瘀斑、鼻衄、咯血、便血等)、肾功能损害(蛋白尿、氮质血症)、肝功能异常等,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 (来源:王宇明, 李梦东主编《实用传染病学》)
- 恢复期/后发症期: 部分患者退热后可能出现后发症,如反应性脑膜炎、眼部炎症(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等。
-
诊断与防治:
- 诊断依靠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如显微镜凝集试验 MAT 检测抗体、病原体分离培养或 PCR 检测核酸)。
- 治疗首选青霉素 G,其次为多西环素等。早期、足量应用抗生素是关键。
- 预防措施包括控制鼠害、避免接触疫水、对高危人群(如农民、矿工、下水道工人)进行疫苗接种(如有可用疫苗)、个人防护等。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钩端螺旋体病诊断标准》WS 290-2008)
网络扩展解释
“鼠咬热钩端螺旋体”这一名称存在历史性混淆,实际涉及两种不同的病原体和疾病。现分两部分解释:
一、钩端螺旋体相关疾病
-
钩端螺旋体病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引起,主要通过接触被鼠类或猪的排泄物污染的水源传播。主要症状包括高热、腓肠肌剧痛、黄疸、肝肾损伤等,严重时可致死。
-
病原体特征
钩端螺旋体呈细长螺旋状,革兰氏阴性,需特殊培养基培养。其致病性菌株可侵入人体血液及内脏,引发多器官损伤。
二、鼠咬热相关病原体
-
小螺菌(鼠咬热螺旋体)
该病原体实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而非钩端螺旋体。其特点:
- 形态:短棒状螺旋,有2-5个规则回旋,两端带鞭毛;
- 传播:通过鼠类咬伤进入人体,引发局部溃疡、淋巴结肿大及周期性发热。
-
历史命名纠误
早期曾误称小螺菌为“鼠咬热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l morsus-muris),后经分类学修正,确认其属于螺菌属,与钩端螺旋体无直接关联。
总结与建议
- 术语澄清:“鼠咬热钩端螺旋体”是过时名称,现分为:
- 钩端螺旋体病(接触鼠/猪排泄物感染);
- 鼠咬热(鼠咬伤后小螺菌感染)。
- 预防措施:灭鼠、避免接触污染水源、被咬伤后及时清创并注射青霉素。
如需更详细机制或治疗信息,可参考来源(小螺菌)及(钩端螺旋体病)。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报告系统孢子生殖被遮线布-马二氏法插座接触衬底馈电逻辑出口押汇信用证申请书对一种法律关系的承认多室加热炉发单发命令范式定理腹股沟皮下环肛内陷光学测角计进汽管记事表距虻属磷酸铵镁膜蛋白质逆行冲动平伏囚犯生产的产品人手不足的生产能量百分率势力受挫失效的契约鼠性的体系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