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熱鈎端螺旋體英文解釋翻譯、鼠咬熱鈎端螺旋體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Leptospira morsus-muri
分詞翻譯:
鼠咬熱的英語翻譯:
【醫】 cat bite fever; morbus morsus muris; rat bite fever; rat-bite disease
sodokosis; sodoku; sodosha; sokosha; spirillemia minus
spirochaetosis morsus muris
鈎的英語翻譯:
clasp; claw; crochet; crook; hook
【計】 hook
【化】 hook
【醫】 hamulus; hook; uncus
端的英語翻譯:
carry; end; fringe; point; proper; upright
【計】 end
【醫】 extremitas; extremity; telo-; terminal; terminatio; termination; tip
螺旋體的英語翻譯:
helicoid; spirochaete
【醫】 spirochete
專業解析
鼠咬熱鈎端螺旋體(Shǔ yǎo rè gōu duān luó xuán tǐ)是一個醫學術語,指一種特定類型的緻病性螺旋體細菌,其英文名稱為Leptospira interrogans serovar Icterohaemorrhagiae(或簡稱 Leptospira icterohaemorrhagiae)。該名稱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需結合其醫學背景:
-
術語構成解析:
- 鼠咬熱 (Shǔ yǎo rè): 直譯為“鼠咬熱”。這源于該病原體主要通過鼠類(尤其是褐家鼠)的尿液污染水源或土壤,人類接觸後經皮膚或粘膜感染,并非一定需要被鼠咬傷。感染後引起的疾病稱為“鈎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其典型症狀包括高熱、頭痛、肌肉疼痛等,故曆史上曾将部分由鼠傳播引起的病例稱為“鼠咬熱”。但現代醫學中,“鼠咬熱”更常指由另一種病原體(小螺菌或念珠狀鍊杆菌)引起的疾病,因此“鼠咬熱鈎端螺旋體”這一名稱強調了該螺旋體與鼠類傳播及發熱症狀的關聯性。 (來源:賈文祥主編《醫學微生物學》)
- 鈎端螺旋體 (Gōu duān luó xuán tǐ): 指病原體屬于鈎端螺旋體屬(Leptospira)。這類細菌形态細長、螺旋緊密規則,一端或兩端常彎曲成鈎狀,故名。鈎端螺旋體屬包含許多不同的血清型(serovars),其中 Icterohaemorrhagiae 是重要且緻病性強的一種。 (來源:李凡, 徐志凱主編《醫學微生物學》)
-
病原體特征:
- 該螺旋體是引起鈎端螺旋體病(Leptospirosis)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尤其與嚴重的黃疸出血型鈎體病相關。
- 其主要宿主是齧齒類動物(特别是鼠類),動物感染後多呈無症狀帶菌狀态,病原體長期存在于腎髒,通過尿液持續排菌,污染環境(水、土壤)。
- 人類是偶然宿主,主要通過接觸被感染動物尿液污染的水或土壤,病原體經破損皮膚、粘膜(如眼結膜)或消化道侵入人體。 (來源:李蘭娟, 任紅主編《傳染病學》)
-
所緻疾病(鈎端螺旋體病)的臨床表現:
- 潛伏期: 通常 5-14 天。
- 早期(敗血症期/鈎體血症期): 起病急驟,表現為高熱、寒戰、劇烈頭痛、全身肌肉酸痛(尤以腓腸肌顯著)、乏力、結膜充血、淋巴結腫大等。此期血液中可檢出大量鈎體。
- 中期(器官損傷期): 根據主要受累器官和臨床表現可分為不同類型。由 Icterohaemorrhagiae 血清型引起的常表現為黃疸出血型:出現進行性加重的黃疸、出血傾向(如皮膚粘膜瘀點瘀斑、鼻衄、咯血、便血等)、腎功能損害(蛋白尿、氮質血症)、肝功能異常等,病情嚴重,病死率較高。 (來源:王宇明, 李夢東主編《實用傳染病學》)
- 恢複期/後發症期: 部分患者退熱後可能出現後發症,如反應性腦膜炎、眼部炎症(虹膜睫狀體炎、葡萄膜炎)、閉塞性腦動脈炎等。
-
診斷與防治:
- 診斷依靠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如顯微鏡凝集試驗 MAT 檢測抗體、病原體分離培養或 PCR 檢測核酸)。
- 治療首選青黴素 G,其次為多西環素等。早期、足量應用抗生素是關鍵。
- 預防措施包括控制鼠害、避免接觸疫水、對高危人群(如農民、礦工、下水道工人)進行疫苗接種(如有可用疫苗)、個人防護等。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鈎端螺旋體病診斷标準》WS 290-2008)
網絡擴展解釋
“鼠咬熱鈎端螺旋體”這一名稱存在曆史性混淆,實際涉及兩種不同的病原體和疾病。現分兩部分解釋:
一、鈎端螺旋體相關疾病
-
鈎端螺旋體病
由緻病性鈎端螺旋體(Leptospira)引起,主要通過接觸被鼠類或豬的排洩物污染的水源傳播。主要症狀包括高熱、腓腸肌劇痛、黃疸、肝腎損傷等,嚴重時可緻死。
-
病原體特征
鈎端螺旋體呈細長螺旋狀,革蘭氏陰性,需特殊培養基培養。其緻病性菌株可侵入人體血液及内髒,引發多器官損傷。
二、鼠咬熱相關病原體
-
小螺菌(鼠咬熱螺旋體)
該病原體實為小螺菌(Spirillum minus),而非鈎端螺旋體。其特點:
- 形态:短棒狀螺旋,有2-5個規則回旋,兩端帶鞭毛;
- 傳播:通過鼠類咬傷進入人體,引發局部潰瘍、淋巴結腫大及周期性發熱。
-
曆史命名糾誤
早期曾誤稱小螺菌為“鼠咬熱鈎端螺旋體”(Leptospiral morsus-muris),後經分類學修正,确認其屬于螺菌屬,與鈎端螺旋體無直接關聯。
總結與建議
- 術語澄清:“鼠咬熱鈎端螺旋體”是過時名稱,現分為:
- 鈎端螺旋體病(接觸鼠/豬排洩物感染);
- 鼠咬熱(鼠咬傷後小螺菌感染)。
- 預防措施:滅鼠、避免接觸污染水源、被咬傷後及時清創并注射青黴素。
如需更詳細機制或治療信息,可參考來源(小螺菌)及(鈎端螺旋體病)。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丙硫酮不行使應享權利長襪膽囊管切開術單相反應法律上的反振蕩電路負催化性甘樹脂歸約文法鼓手麻痹漢森氏杆菌紅橘油霍-高二氏管交通性腦積水具體資産抵押昆蟲綱老年性聾路德維希氏平面馬蹄形進模口普通分類帳帳戶淺溝窮途末路曲洛司坦舌形蟲屬舌灼痛石榴皮堿雙方完全自願速動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