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currency principle
currency; current money
【经】 circulating medium; currency; current money; inflationary spiral
money in circulation
creed; ism; principle
【法】 doctrine
通货主义(Currency Doctrine)是经济学中强调货币供应量对经济活动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理论主张。该术语在汉英词典中通常对应"Currency Doctrine"或"Currency Principle",核心观点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直接决定物价水平和经济周期。
货币数量论基础
通货主义源于古典货币数量论,认为货币供应量(M)与物价水平(P)呈正比关系,公式可表示为:
$$
MV = PT
$$
其中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T代表交易总量。该学派主张央行应严格控制货币发行以维持物价稳定。
与银行学派的论战
在19世纪英国"通货学派vs银行学派"争论中,通货主义者(如大卫·李嘉图)反对银行学派信用创造理论,强调纸币发行必须与黄金储备严格挂钩,防止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主导地位
现代通货主义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主张"单一货币规则",即央行按固定比率增加货币供应(如年均3%-5%),避免相机抉择政策造成的经济波动。
通胀目标制应用
多国央行采用通货主义框架实施通胀目标制,如新西兰储备银行(1990年)和欧洲央行(1998年),通过调节基础利率控制货币供应量。
金融创新的挑战
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削弱了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M2等传统指标与通胀关联性减弱,部分学者主张转向价格型调控。
中国实践参考
中国人民银行在1990年代通过控制信贷规模抑制通胀,2010年后转向"货币供应量+利率走廊"双支柱框架,体现通货主义与结构调控的结合。
主要参考文献
- 英国央行《货币理论简史》
- 弗里德曼《货币的祸害》(Friedman, M. 1994)
- 国际清算银行《货币政策框架演进报告》(BIS 2019)
- 欧洲央行《通胀目标制二十年评估》(ECB 2021)
-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23)
通货主义是19世纪初流行于英国的货币金融学说,与银行主义相对立,其核心观点认为物价由通货数量决定。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通货主义(Currency Principle)主张货币数量直接影响物价水平,强调金属货币及可兑现银行券的货币属性,认为其他信用形式不属于货币。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奥维尔斯顿(Samuel Jones Loyd Overstone)等人提出。
二、核心观点
货币的三大特性
货币数量与物价的关系
继承李嘉图的货币数量论,认为长期来看货币数量决定物价,但短期可能因商品供需变化或通货效率(如公众对银行券的信任度)产生波动。
信用工具的局限性
仅承认可兑现银行券为货币,其他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不具备货币职能。
三、与银行主义的根本分歧
| 对比维度| 通货主义 | 银行主义 |
|-----------------|-----------------------------|-----------------------------|
| 货币定义| 金属货币+可兑现银行券 | 更广泛的信用工具 |
| 物价决定因素| 货币数量主导 | 物价变动反向影响货币需求|
| 政策主张| 严格限制银行券发行 | 允许弹性信用扩张 |
四、影响与局限性
该理论推动了1844年英国《银行特许法案》的制定,确立金本位制度,但未预见信用货币的现代发展。其机械的货币数量观也因忽视经济复杂性受到后续学者批评。
对偶图仿复方古蓬香胶硬膏符号占位符工资控制帐户固定镊估计皮重交流电源加深基础体温颈干紧急预备费九议不决的问题靠码头可分离内核克兹维尔吕弗勒氏亚甲蓝溶液麻风天疱疮马来米酒貌美的内部稽核制奇符号全息照相显微镜乳油分离器声带突生皮四分值统筹的图象阵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