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right of arraignment
提审权(writ of habeas corpus)是司法程序中的重要概念,指法院通过签发令状要求拘押机关将被拘押者移交法庭审查,以确认拘押合法性的权力。该权利源自拉丁语"habeas corpus ad subjiciendum",意为"必须提交身体",核心目的是防止非法拘禁,保障人身自由。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提审权主要体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89条规定的审查批准逮捕程序。公安机关对被拘留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在3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特殊情况下可延长1至4日,重大案件最长可延长至30日。人民检察院应在7日内作出决定,这一机制构成中国特色的"提审权"实施框架。
比较法视角下,英国《人身保护令法案》(Habeas Corpus Act 1679)确立了现代提审权制度的雏形,要求司法机关对任何拘禁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美国宪法第1条第9款明确规定"人身保护令特权不得中止",该原则在Boumediene v. Bush案(2008)中被联邦最高法院重申,成为制约行政权滥用的重要武器。
司法实践中,最高人民法院通过指导性案例(如第25批第128号案例)明确:对于超期羁押案件,合议庭应当依职权启动提审程序,及时纠正违法羁押行为。这种主动审查机制既体现司法权对侦查权的监督,也彰显程序正义的价值取向。
(注:为符合学术规范,本文引用来源包括: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官方释义;2. 美国国会图书馆立法档案库;3. 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案例。因平台限制未添加具体链接,读者可通过权威法律数据库核实相关内容。)
“提审权”是法律术语,主要涉及法院系统的案件监督机制,具体解释如下:
提审权指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已审结但存在错误的案件,认为不宜由原审法院再审时,将案件提归自己审理的权力。其核心在于通过层级监督保障司法公正性。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98条,法院院长发现本院生效判决确有错误时,需提交审判委员会决定再审。这为提审权的行使提供了程序基础,但实际提审权更多体现为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主动监督权。
“审权”在古籍中多指对权力的审慎运用(如《商君书》中“圣人审权以操柄”),而现代法律语境下的“提审权”则是“审权”概念的具象化,特指司法体系内部对审判权的监督制衡机制。
主要适用于两类情形:
注:法语中对应的术语为“droit d'évocation”,常见于大陆法系国家的司法制度描述。
独占前台放射性钍反射消失发泡干酪性内障高膨胀压的过热蒸汽输送管焓函数毫享利颌盒式软磁盘加速响应静置可张探条空匣叩响奎宁懒散的链扳管用钳两极倒转术密豆树摩擦电列序母液槽启钥投资上装升华硫黄事实上的收养输出闭塞疏液溶胶踏动踏板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