犄角之勢的意思、犄角之勢的詳細解釋
犄角之勢的解釋
比喻戰争中互相配合、夾擊敵人的态勢,或分出兵力牽制敵人。
詞語分解
- 犄角的解釋 線、棱或邊相接的地方;棱角桌子犄角 牆邊角落屋子犄角 ∶動物的角羊犄角詳細解釋.分布兵力于不同處所,以便牽制或夾擊敵人或互相支援。 南朝 梁 江淹 《北伐诏》:“某官某甲等,并率義勇之衆,牙制
- 勢的解釋 勢 (勢) ì 權力,威力:勢力。權勢。勢利。勢均力敵。 表現出來的情況,樣子:姿勢。氣勢。山勢。局勢。虛張聲勢。守勢。勢必。勢能。勢不可擋。因勢利導。 筆畫數:; 部首:力;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犄角之勢”是漢語成語,主要用于軍事或策略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在戰争中通過分兵形成互相配合、夾擊敵人的戰術布局,或通過牽制敵方力量創造優勢。
讀音與字形
- 拼音:jī jiǎo zhī shì
- 注意:“犄”不讀作jǐ,與近義詞“掎角之勢”(jǐ jiǎo zhī shì)發音不同。
出處與典故
- 最早來源:可追溯至《左傳·襄公十四年》,以捕鹿比喻夾擊戰術:“晉人角之,諸戎掎之。”
- 文學引用:
- 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描述公子元與公子商人“相約為犄角之勢”。
- 《三國演義》中也有“分兵屯小沛,守邳城,為掎角之勢”的用例。
用法與特點
- 詞性:中性詞,作賓語,常見于描述軍事策略或競争中的協作布局。
- 結構:偏正式成語,強調“分兵配合”的核心含義。
- 延伸義:現代可比喻多方協作形成合圍或牽制,如商業競争中的聯合策略。
近義詞與辨析
- 掎角之勢:讀音為jǐ jiǎo,原指拉住腿和角夾擊敵人,與“犄角之勢”意義相近,但字形、發音不同。
- 分兵牽制:更直白的表達,但缺乏成語的文學性。
示例
- 古代戰例:“兩軍形成犄角之勢,切斷敵軍退路。”
- 現代引申:“兩家公司合作,對市場形成犄角之勢。”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犄角之勢》的意思
《犄角之勢》是一個成語,它形容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在某個領域内表現出激進、咄咄逼人的态勢。
拆分部首和筆畫
《犄角之勢》的拆分部首為犬和角,筆畫為10畫。
來源
《犄角之勢》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燕策一》中。原文為“力量未伸,而犄角之勢又咄咄逼人。”後來成為一個習用詞語。
繁體
《犄角之勢》的繁體字為「犄角之勢」。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犄角之勢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一般仍然保留了犬和角這兩個字,并通過不同的組合方式呈現不同的寫法。
例句
1. 這個企業在市場上展現出了犄角之勢,一舉擊敗了許多競争對手。
2. 他以犄角之勢進入政界,迅速獲得了很多支持者。
相關詞語
組詞:
- 犄角:指動物的角,也用于比喻一個人有野心、有抱負。
- 勢力:力量所表現出來的影響力。
- 逼人:形容威力強大、令人感到壓迫的樣子。
- 咄咄:形容聲音尖銳而有壓迫感。
近義詞
- 直指:形容明确、堅決地針對某個目标行動,多用于描述對敵對勢力的挑戰。
- 剛勁:形容力量、氣勢等強大、有力。
- 強勢:形容一方面表現出強大的力量和控制力。
反義詞
- 溫和:形容态度、性情等柔和、溫順,與犄角之勢相對立。
- 柔弱:形容力量、氣勢等弱小、不足夠強勁,與犄角之勢形成對比。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