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漢書·黨锢傳·範滂》:“時 冀州 飢荒,盜賊羣起,乃以 滂 為清詔使,案察之。 滂 登車攬轡,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載為 陳蕃 事。後以“攬轡澄清”謂在亂世有革新政治,安定天下的抱負。 唐 韋建 《黔州刺史薛舒神道碑》:“駐車決遺,攬轡澄清。” 宋 柳永 《一寸金》詞:“仗 漢 節、攬轡澄清,高掩 武侯 勳業, 文翁 風化。”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七:“少年攬轡澄清意,倦矣應憐縮手時。”亦作“ 攬轡登車 ”、“ 攬轡中原 ”。 清 毛奇齡 《送吳明府超遷觀察之閩》詩:“丈夫入世貴倜儻,攬轡登車氣何爽!” 柳亞子 《流亡雜詩》:“劫餘仍遣同舟濟,攬轡中原共死生。”亦省作“ 攬轡 ”。 唐 高適 《和賀蘭判官望北海作》:“攬轡隼将擊,忘機鷗復來。” ********* 《無題》詩之三:“贅 秦 原不為身謀,攬轡猶思定十洲。”
“攬辔澄清”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後漢書》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攬辔澄清(lǎn zāi chéng qīng)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駕馭缰繩,使馬匹停下來,借此引申為解決問題、平息紛争,使局勢清晰明了。
這個成語由三個漢字組成:
《攬辔澄清》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準書》中,形容漢武帝對内鎮壓叛亂,對外平定戰争,使天下清平。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用來比喻解決複雜問題和消除紛争。
攬辔澄清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攬轡澄清」。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攬辔澄清中的「攬」字有時候會用「攬」字寫作「欄」,意思仍然相同,隻是字形有所不同。
1. 領導者應當攬辔澄清,穩定團隊内部關系。
2. 他用智慧和沉穩的态度攬辔澄清了這場危機。
3. 隻有通過攬辔澄清才能化解雙方之間的矛盾和誤會。
組詞:
攬才(lǎn cái):才能高超,能夠駕馭事物,類似于攬辔澄清。
澄心(chéng xīn):使思想清晰,與澄清有相似之意。
近義詞:
輔佐明理(fǔ zuǒ míng lǐ):表示輔佐領導,使局勢明朗的意思。
反義詞:
紛争撲朔(fēn zhēng pū shuò):形容局勢混亂,紛紛擾擾的對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