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global semaphore
communal; for public use; public
【計】 sharing
semaphore; signal
【計】 semaphore; signal
【化】 sign; signal
【醫】 signal
【經】 call letter; signal
capacity; estimate; measure; mete; quantity; quantum
【醫】 amount; dose; dosis; measure; quanta; quantity; quantum
【經】 volume
在計算機操作系統中,公用信號量(Public Semaphore)是一種用于多進程間資源共享與同步的機制。該概念由荷蘭計算機科學家Edsger Dijkstra于1965年提出,屬于操作系統理論中的經典同步原語(Synchronization Primitive)。
根據《操作系統概念》(Silberschatz著)第9版的定義,公用信號量區别于私有信號量的核心特征在于其跨進程可見性。當多個獨立進程需要訪問共享資源(如打印機、磁盤陣列或數據庫連接池)時,操作系統通過維護一個整型計數器實現互斥訪問,該計數器通過兩個原子操作wait(P操作)和signal(V操作)進行管理。
其數學表達采用Dijkstra原始公式: $$ text{wait}(S): text{ while } S leq 0 text{ do no-op; } S := S - 1; $$ $$ text{signal}(S): S := S + 1; $$ 其中S代表信號量初始值,該值通常設置為共享資源的可用實例數量。當進程請求資源時執行P操作,釋放時執行V操作,這種設計能有效避免競态條件(Race Condition)。
根據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期刊研究,現代操作系統如Linux通過内核對象實現公用信號量,其控制結構包含訪問計數待隊列和所屬命名空間等信息。這種實現方式允許不同進程通過相同标識符訪問信號量,例如POSIX标準中的sem_open系統調用。
公用信號量是操作系統和并發編程中的核心同步機制,主要用于協調多進程/線程對共享資源的訪問。其核心概念和機制如下:
定義與作用 公用信號量(Public Semaphore)是由操作系統内核維護的整型變量,通過原子操作實現進程間同步。它通過計數器跟蹤共享資源的可用數量,當資源不足時自動阻塞請求進程。
核心操作
if (信號量 > 0) {
信號量--;
} else {
阻塞當前進程
}
信號量++;
if (有等待進程) {
喚醒一個進程
}
典型應用案例:Unix系統通過semget()
創建系統級信號量,Windows API使用CreateSemaphore()
生成跨進程信號量對象。開發時需注意避免死鎖(如按固定順序獲取信號量)和資源洩漏(确保V操作執行)。
扁平細胞的标號表達式波紋管參議院議員擦皮鞋袋布多脂二苯硫醚分節性感覺缺失高壓加熱器關稅優惠後輻照效應後台優先權彙編命令混合資金活度甲基酚簡單多路存取睫狀神經節交感支拘束鍊曼茨氏腺女議員爬升效應強力重組芡實确實的三角墊身敗名裂生機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