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 individual privacy; privacy of individual
個人隱私(gèrén yǐnsī)在漢英法律詞典中被定義為"individual privacy"或"personal privacy",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甯與信息秘密依法受保護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032條明确規定隱私權包含私人生活安甯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牛津法律詞典将其英譯為"the right to control access to one's personal data and intimate affairs"(控制個人數據和私密事務接觸的權利)。
在法律語境下,該概念包含雙重維度:物理空間的隱私(physical privacy)如住宅不受侵犯,以及信息隱私(informational privacy)涵蓋生物識别數據、通訊記錄等敏感信息。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将其細化為"any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an identified or identifiable natural person",特别強調可識别性特征。
中國政府發布的《個人信息安全規範》(GB/T 35273-2020)将個人隱私信息劃分為14類,包括身份證號碼、生物特征、行蹤軌迹等敏感數據。值得注意的是,中文語境中的"隱私"比英語"privacy"更強調信息保密性,而英語概念更側重空間自主權,這種文化差異在跨國法律實踐中需特别注意。
“個人隱私”是指與個人生活密切相關的、不願被他人知曉或幹涉的私密信息、活動或空間。這一概念涉及法律、倫理和社會等多個層面,核心在于保護個體的自主權和尊嚴。
根據中國《民法典》第1032條,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甯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具體包括:
侵犯隱私可能承擔民事責任(賠償損失)、行政責任(罰款、拘留),嚴重者構成《刑法》第253條規定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最高可處7年有期徒刑。
隨着數字技術發展,個人隱私保護面臨新挑戰。2023年國家網信辦開展的“清朗”專項行動顯示,全年下架違規APP超過1200款,反映出國家強化隱私保護的決心。公民也需提高防範意識,共同維護隱私安全。
奧薩黴素殘障者償還日期臣下的出口協談脆弱杆菌粗制生膠大衆化發煙筒廢氣淨化歌訣攻其不備矽肥粒鐵合并文件毀衣狂甲烯雌醇譏諷的近中頸的髁鼻平面聯苯吡胺浏覽書本的人木僵狀态内多倍性秋令熱鈎端螺旋體A銳不可當三氧化二硫數據輸入組私室調速器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