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Gray code
arrowroot; kudzu
【醫】 Pachyrhizus thunbergianus Sieb. et Zucc.
Pueraria hirsuta auct. non Schneider
Pueraria pseudo-hirsuta Tang et Wang
code; yard
【計】 ASA code ASA
【經】 code; yard
葛萊碼(Gray Code)的漢英詞典釋義與解析
一、術語定義
葛萊碼(Gray Code),又稱格雷碼或循環碼,是一種二進制編碼系統。其核心特點是相鄰兩個代碼之間僅有一位二進制數不同。這種特性使其在數字通信、旋轉編碼器、錯誤檢測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價值。
二、核心特性與原理
單位距離性(Unit Distance)
相鄰狀态的編碼僅有一位二進制位變化,例如從 3(二進制 011)到 4(二進制 100)的轉換需改變三位,而葛萊碼則通過特定映射(如 3→010,4→110)确保僅一位變化。這一特性顯著降低電路切換時的瞬時錯誤風險。
來源:IEEE 标準協會《數字編碼原理》
循環性與反射性
葛萊碼是循環二進制反射碼,其編碼序列首尾相連仍滿足單位距離特性。數學上可通過遞歸生成:
$$ G_{n+1} = 0G_n cup 1G_n^text{reverse} $$ 其中 ( G_n ) 為 n 位葛萊碼集合,(^text{reverse}) 表示逆序排列。
來源:維基百科“Gray Code”詞條
三、應用場景
來源:《電子技術應用》期刊(2023年)
四、權威定義參考
來源:中國國家标準公開系統
五、技術價值
葛萊碼通過優化編碼結構,解決了傳統二進制碼在動态系統中的臨界态誤碼問題,被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列為推薦編碼方案(IEC 60068-2-52)。
來源:IEEE Xplore 數據庫
注:葛萊碼的命名源于其發明者弗蘭克·葛萊(Frank Gray),1947年由貝爾實驗室首次應用于脈沖編碼通信系統。其數學本質是循環單位距離碼(Cyclic Unit-Distance Code),在漢明空間具有最小路徑覆蓋特性。
葛萊碼(Gray Code),又稱格雷碼、二進制循環碼,是一種特殊的二進制編碼方式。以下從定義、特性、應用及轉換方法四方面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葛萊碼由法國工程師Jean-Maurice-Emlle Baudot于1880年發明,最初用于機械和電報通信領域。後因Frank Gray于1953年申請相關專利而得名。其核心特點是相鄰兩個數的二進制表示僅有一位不同,例如4位葛萊碼中,十進制數3(0010)與4(0110)僅中間位不同。
核心特性
應用場景
主要應用于:
與二進制的轉換方法
葛萊碼通過獨特的單步變化特性,在需要避免瞬時誤差的電子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其名稱在不同文獻中可能寫作“格雷碼”“格萊碼”等,均為同一編碼的中文音譯。
巴斯德氏反應表面點蝕側絲的腸嗜鉻腺赤榆樹脂錯流離心萃取機帶引導例行程式對被告抗辯的答辯氟萘呋喃葡烯糖-5-半乳糖苷柑床光亮扁角水虻赫達黴素洪積層貨物缺陷活線操作輪軸明區盤旋柱羟基三環乙錫啟動唧泵青黴素X屈曲過度色盲測驗器生物數學設置控制字符串試算水泥闆四碘合汞酸銀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