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industrial action
industry
【經】 industry; manufacture
act; action; move; move about; operation; perform; proceeding; thing
【醫】 locomotion
工業行動(Industrial Action)指勞動者為維護自身權益、向雇主施加壓力而采取的集體性工作措施,是勞資糾紛中的常見手段。其核心特征是通過暫時中斷或改變正常工作秩序,促使雇主回應訴求。以下從法律與實踐角度解析該術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及《勞動争議調解仲裁法》,工業行動屬于勞動者集體協商權的延伸,但須在法律框架内行使。其合法性取決于:
法律依據:
《勞動法》第84條(集體合同争議處理)
《勞動争議調解仲裁法》第7條(集體争議協商機制)
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勞動者集體停止工作,是最典型的工業行動。例如制造業工人停工要求提高薪資。
嚴格按合同條款執行工作,拒絕額外勞動(如加班),變相降低生産效率。
故意放慢工作節奏,減少産出。
滞留工作場地阻止雇主運營,但需注意避免涉及非法拘禁或破壞財産。
案例參考:
2021年某物流公司司機集體怠工抗議超時加班,經勞動部門調解後達成協議。
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勞動争議典型案例彙編》
若行動被認定為非法(如未提前告知、涉及暴力行為),參與者可能面臨解雇或賠償責任。
可向勞動行政部門申請調解,或向法院請求禁止令終止非法行動。
優先通過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工會協商解決,降低雙方損失。
合規建議:
中華全國總工會《集體協商工作指引》強調“協商前置”原則,提倡通過對話機制預防沖突。
來源:中華全國總工會官網政策文件庫
中文術語 | 英文表述 | 場景示例 |
---|---|---|
集體談判 | Collective Bargaining | 工會與資方協商工資标準 |
調解仲裁 | Mediation & Arbitration | 勞動部門介入糾紛調解 |
閉廠(反制措施) | Lockout | 雇主臨時關閉工廠施壓勞動者 |
注:工業行動的行使需嚴格遵循《工會法》《勞動合同法》等規定,建議勞資雙方依托法律渠道理性維權。以上内容綜合勞動法學理與實踐判例,供專業參考。
“工業行動”(Industrial Action)是勞資雙方在集體談判陷入僵局時,為施加壓力而采取的一系列對抗性措施,通常也被稱為“産業行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工業行動是勞資沖突的體現,包括雇員/工會方和雇主方兩類主體采取的行動。其目的是通過中斷正常生産或工作秩序,迫使對方在談判中讓步。
雇員/工會方的行動
雇主方的行動
工業行動本質是經濟鬥争手段,通常不涉及政治或宗教目的。其有效性取決于勞資雙方力量對比及社會輿論支持度。例如,大規模罷工可能迫使資方妥協,但頻繁使用可能導緻企業虧損甚至倒閉,反噬勞動者權益。
如需進一步了解罷工分類或閉廠案例,可查閱來源網頁。
巴西鉗蠍标準白色補骨脂素不已參股油擔子柄打印鼓電鍍光亮劑額部聯胎飛快地管道找中器颌發育不全磺胺噻唑鈉換向命令指示符解空間節約的積木原理開戶人開始讨論一個問題理論計算親水性顆粒三丙胺十二指腸鈎蟲十二指腸鏡檢查市區劃分令事項裝入均衡雙螺母鐵路債券透穿電壓外加工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