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封建割據英文解釋翻譯、封建割據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feudal separation

分詞翻譯:

封建的英語翻譯:

feudalism

割據的英語翻譯:

set up a separatist regime by force of arms

專業解析

封建割據 (fēngjiàn gējù) 指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特别是中央集權衰弱時,地方上的封建領主(如諸侯、藩鎮、軍閥等)憑借其擁有的土地、軍隊和行政權力,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實體,不服從或削弱中央政權統治,導緻國家處于分裂狀态的現象。

核心特征與内涵:

  1. 政治分裂性:名義上屬于統一王朝,實則地方勢力各自為政,中央政令難以通行。統治者(如節度使、世侯)在轄區内擁有高度自治權,包括征稅、征兵、任命官員等。
  2. 軍事獨立性:地方領主掌握私人武裝或地方軍隊,成為割據的武力基礎。這些軍隊效忠地方首領而非中央,常引發相互攻伐或對抗中央的戰争。
  3. 經濟基礎:以封建土地所有制為核心。領主控制大量土地和依附農民(佃農、部曲),形成自給自足的地方經濟體系,為割據提供物質保障。
  4. 中央與地方矛盾:本質是地方分權勢力與中央集權統治之間的矛盾激化。當中央權威衰落(如皇權更疊、外患加劇),地方勢力便乘機坐大,形成割據局面。

英文對應翻譯與解釋:

在漢英詞典中,"封建割據"通常譯為"feudal separatism" 或"feudal fragmentation"。

因此,"feudal separatism" 準确描述了在封建制度框架下,因地方勢力膨脹而導緻國家政治分裂的曆史現象。

曆史典型例證:

中國曆史上,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割據(如河北三鎮)和五代十國時期是封建割據的突出表現。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截留賦稅,官職世襲,中央政府無力控制,導緻長期戰亂與社會動蕩。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封建割據”的定義及曆史背景的權威闡釋。 [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權威曆史工具書]
  2. 《中華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藩鎮割據"條目詳細解析了唐代封建割據的形成與影響。 [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權威百科全書]
  3. Fairbank, J. K., & Goldman, M. (2006). China: A New History (2nd ed.). Belknap Press.:西方權威漢學著作,從社會結構角度分析中國封建時期的地方分權與中央集權沖突(Chapter 4: The Restoration of Empire: Sui and Tang)。 [來源:哈佛大學出版社學術專著] DOI:10.2307/j.ctvjf9w4b
  4. "Feudalism in Chinese History" - Oxford Research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牛津大學出版社線上學術資源,探讨中國語境下“封建”與“割據”的關聯性及與歐洲封建制的比較。 [來源:牛津大學出版社學術百科全書] https://doi.org/10.1093/acrefore/9780190277727.013.276

網絡擴展解釋

“封建割據”是一個曆史術語,指封建社會中地方勢力憑借武力或政治權力占據部分地區,形成與中央政權對抗的分裂局面。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封建時代地方勢力脫離中央政權控制,通過軍事或政治手段占據特定區域,形成獨立統治的現象。這種現象既體現了地方勢力的強大與獨立性,也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分裂性( )。

二、曆史背景

  1. 典型時期:如中國曆史上的五代十國時期,多個地方政權并存,直到宋太祖趙匡胤統一中原()。
  2. 成因:中央集權衰弱、地方軍事力量崛起、經濟資源分配不均等。

三、主要特點

四、影響與評價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案例或學術分析,可參考《中國通史》等權威著作()。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巴夫龍邊疆行指示符采購合同懲罰稅詞彙冗餘規則氮茂單通道段塞驅油劑堵塞杆紡絲非旋光的分子擴散漢字鍵家具紙獎狀機密進港控制數據塊集池聯邦顧問會議螺旋送料器平行線線路球蟲類惹起視頻類型顯示耍滑塑料冠特權的僞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