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 iterative impedance
again; answer; compound; duplicate; resume; turn over
【醫】 amb-; ambi-; ambo-; re-
receive; accept
【電】 connecting
impedance
【計】 Z
【化】 electrical impedance; impedance
【醫】 impedance
在電氣工程領域,"複接阻抗"(英文:Transposition Impedance 或Cross-bonding Impedance)特指高壓輸電線路中,為平衡三相參數、減少電磁幹擾而采用導線周期性換位(複接)技術時,該線路呈現的特殊阻抗特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物理定義
複接阻抗是指導線在交叉換位(Transposition) 後,因導體相對位置周期性變化而産生的等效阻抗分量。它包含電阻、感抗和容抗的綜合效應,主要存在于長距離輸電線路的換位段中。其值受導線間距、排列方式、大地電導率等因素影響。
工程意義
通過導線複接,可均衡三相線路的電感和電容參數,減少不對稱運行導緻的電壓不平衡、通信幹擾等問題。複接阻抗的精确計算是優化輸電效率與電磁兼容性的關鍵。
阻抗分量構成
複接阻抗是上述分量在換位結構下的空間平均值,數學表達為:
$$ Z{text{trans}} = frac{1}{3} sum{k=1}^{3} Z{kk} + frac{2}{3} sum{k eq m} Z{km} $$
其中 ( Z{kk} ) 為自阻抗,( Z_{km} ) 為互阻抗。
降低不平衡度
未換位線路的三相阻抗差異可達 10% 以上,而複接後差異可控制在 1% 以内,顯著提升電能質量。
高壓交流輸電(≥220 kV)
長距離線路需每 60–100 km 設置換位塔,例如中國±800 kV 特高壓工程中複接阻抗設計值約 0.05 Ω/km(工頻 50 Hz)。
地下電纜系統
交叉互聯(Cross-bonding)是電纜複接的常見形式,通過分段接地抵消護層感應電壓,減少損耗。
國際标準
IEEE Std 738《架空導線載流量計算》明确要求換位線路的阻抗修正計算。
來源: IEEE Xplore
中文規範
《GB/T 50703-2011 電力系統繼電保護設計規範》第 4.2.3 條指出換位對零序阻抗的影響。
來源: 中國國家标準化管理委員會官網
經典教材
J. Grainger《Power System Analysis》第 6 章詳細推導複接阻抗數學模型。
中文術語 | 英文術語 |
---|---|
複接阻抗 | Transposition Impedance |
導線換位 | Conductor Transposition |
交叉互聯 | Cross-bonding |
自阻抗 | Self-impedance |
互阻抗 | Mutual Impedance |
如需精确計算具體線路參數,建議使用專業軟件(如 ATP-EMTP 或 PSCAD)建立換位模型仿真分析。
關于“複接阻抗”這一術語,現有搜索結果中并未直接提及。根據相近概念和相關資料,以下可能為兩種解釋方向:
複阻抗是交流電路中用于描述元件對電流阻礙作用的複數形式,通常用符號$Z$表示,其表達式為: $$ Z = R + jX $$ 其中:
物理意義:複阻抗不僅包含阻抗大小(模值$|Z| = sqrt{R + X}$),還包含相位信息($theta = arctan{frac{X}{R}}$),能全面反映交流電路中電壓與電流的相位差及能量關系。
應用場景:常用于濾波器設計、功率因數校正、通信系統分析等,例如通過調整電抗分量優化信號傳輸效率。
若用戶實際指電路中多個阻抗的複合連接方式(如并聯、串聯或混合接法),其總阻抗需通過複數運算計算:
示例:電阻$R$與電感$L$串聯時,總阻抗為$Z = R + jomega L$,體現電阻和感抗的疊加。
現有資料中未明确提及“複接阻抗”這一術語。建議用戶确認術語的正确性,或進一步說明上下文背景以便提供更精準的解釋。
吡啶二磺酸殘餘頻調承銷品登記簿沖突識别除蟲菊醇酮碘試驗定中心工具腭大孔放寬利率負嗬率弗朗鼠李甙矽襯底過渡誤差後鼻孔的華藍青光鐵藍嫁給監督人萊特爾氏綜合征離婚理由木螺絲刀旁鍊路拳擊斯特耳氏氣體測量法孫囊塑性範圍特惠稅條約效力脫去丙基作用往複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