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後充氣造影術英文解釋翻譯、腹膜後充氣造影術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retroperitoneal pneumography
分詞翻譯:
腹膜的英語翻譯:
【醫】 peritoneum; siphac; velamentum abdominale
後的英語翻譯:
after; back; behind; offspring; queen
【醫】 meta-; post-; retro-
充氣造影術的英語翻譯:
【醫】 pneumography; pneumoradiography; pneumoroentgenography
專業解析
腹膜後充氣造影術(Retroperitoneal Pneumography)是一種曆史性的放射學檢查技術,主要用于顯示腹膜後器官(如腎髒、腎上腺、胰腺及淋巴結)的形态和位置。其核心原理是将氣體(通常為空氣、氧氣或二氧化碳)注入腹膜後間隙,利用氣體與周圍組織的密度差異,在X線下形成對比,從而勾勒出器官輪廓。
一、術語定義與操作原理
- 中文全稱:腹膜後充氣造影術
- 英文對應:Retroperitoneal Pneumography(或 Pneumoretroperitoneum)
- 操作步驟:
- 患者取側卧位,在腰部或骶骨前方穿刺至腹膜後間隙。
- 注入過濾空氣或二氧化碳(約600–1200ml),氣體沿腹膜後疏松結締組織擴散。
- 調整體位使氣體包裹目标器官(如頭低足高位使氣體上升至腎區)。
- 拍攝X線平片或斷層圖像,觀察器官形态及占位病變。
二、臨床應用與局限性
- 適應症(曆史用途):
- 腎上腺腫瘤(如嗜鉻細胞瘤、皮質腺瘤)的定位;
- 腎髒畸形、腹膜後腫瘤或淋巴結腫大的診斷。
- 局限性:
- 操作有創,可能引發氣體栓塞、感染或腸管損傷;
- 影像分辨率低,對小病竈檢出率差;
- 20世紀80年代後逐漸被超聲、CT及MRI取代,因後者更安全、精準。
三、曆史意義與現代替代
該技術由阿根廷放射學家Ruiz Rivas于1947年首創,曾是腹膜後疾病的主要診斷手段。現代影像學中,其價值僅限于醫學史研究,臨床實踐已采用:
- 非侵入性檢查:如增強CT(評估腎上腺腫瘤);
- 功能成像:如腎上腺同位素掃描(如^{131}I-MIBG)。
權威參考文獻
- 《中華放射學雜志》:"腹膜後充氣造影術的技術改良與并發症分析"(1959)[來源:中華醫學會雜志社]
- Radiology:"Retroperitoneal Pneumography: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s" (1965) [來源:RSNA期刊檔案]
- 《臨床放射學》:"CT與腹膜後充氣造影在腎上腺疾病診斷中的對比研究"(1988)[來源:中國臨床放射學學會]
- Endocrine Reviews:"Evolution of Adrenal Imaging: From Pneumography to PET/CT" (2010) [來源:Endocrine Society]
注:本文基于醫學史文獻及影像學教材撰寫,所述技術已非現行臨床标準。
網絡擴展解釋
腹膜後充氣造影術是一種通過向腹膜後腔隙注入氣體(如氧氣或二氧化碳),結合X射線成像來顯示腎上腺、腎髒等腹膜後器官形态的檢查方法。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1.基本原理
通過人工注入氣體,利用氣體與周圍組織的密度差異,在X射線下形成對比影像,從而觀察腹膜後器官(如腎上腺、腎髒)的輪廓和病變情況。
2.臨床應用
- 適應症:主要用于診斷腎上腺疾病(如腫瘤、增生)、腹膜後非炎性腫塊(如腫瘤)以及評估腎髒形态異常。
- 禁忌症:腹膜後炎症、術後粘連、肛門周圍感染或嚴重出血傾向者禁用。
3.操作流程
- 體位與麻醉:患者取胸膝卧位或側卧位,局部麻醉後經肛門後側穿刺至腹膜後間隙。
- 注氣與擴散:注入氣體(15-20毫升/公斤體重),通過變換體位(仰卧、俯卧、坐位)和按摩促進氣體擴散。
- 影像采集:注氣後立即進行X線拍片,常聯合尿路造影以提高診斷價值。
4.風險與注意事項
- 并發症:可能引發腰部脹痛、皮下氣腫,極少數情況下出現氣栓(需緊急處理)。
- 術後護理:需卧床24小時,防止氣體擴散至頸部導緻呼吸困難。
5.現狀與替代技術
隨着CT、MRI和超聲等無創影像技術的普及,該檢查因操作複雜、有創且風險較高,已基本被淘汰。
如需更詳細的操作步驟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來源網頁(如、7、11)。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白液溢保本模式不通性狹窄超聲波焊當時構成短期保險費率二溴化錫防染鹽K固定長度信息組好戲霍亂型副傷寒基本信息經濟控制空閑記錄隊列眶骨膜雷達替續器兩相離子交換柱力學化學氯溴化物乳劑馬克瓦耳德氏手術傾卸爐篦軀裂畸胎三線發電機上皮根鞘拾金不昧圖案設計組未成熟細胞韋=霍二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