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充气造影术英文解释翻译、腹膜后充气造影术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retroperitoneal pneumography
分词翻译:
腹膜的英语翻译:
【医】 peritoneum; siphac; velamentum abdominale
后的英语翻译:
after; back; behind; offspring; queen
【医】 meta-; post-; retro-
充气造影术的英语翻译:
【医】 pneumography; pneumoradiography; pneumoroentgenography
专业解析
腹膜后充气造影术(Retroperitoneal Pneumography)是一种历史性的放射学检查技术,主要用于显示腹膜后器官(如肾脏、肾上腺、胰腺及淋巴结)的形态和位置。其核心原理是将气体(通常为空气、氧气或二氧化碳)注入腹膜后间隙,利用气体与周围组织的密度差异,在X线下形成对比,从而勾勒出器官轮廓。
一、术语定义与操作原理
- 中文全称:腹膜后充气造影术
- 英文对应:Retroperitoneal Pneumography(或 Pneumoretroperitoneum)
- 操作步骤:
- 患者取侧卧位,在腰部或骶骨前方穿刺至腹膜后间隙。
- 注入过滤空气或二氧化碳(约600–1200ml),气体沿腹膜后疏松结缔组织扩散。
- 调整体位使气体包裹目标器官(如头低足高位使气体上升至肾区)。
- 拍摄X线平片或断层图像,观察器官形态及占位病变。
二、临床应用与局限性
- 适应症(历史用途):
- 肾上腺肿瘤(如嗜铬细胞瘤、皮质腺瘤)的定位;
- 肾脏畸形、腹膜后肿瘤或淋巴结肿大的诊断。
- 局限性:
- 操作有创,可能引发气体栓塞、感染或肠管损伤;
- 影像分辨率低,对小病灶检出率差;
- 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被超声、CT及MRI取代,因后者更安全、精准。
三、历史意义与现代替代
该技术由阿根廷放射学家Ruiz Rivas于1947年首创,曾是腹膜后疾病的主要诊断手段。现代影像学中,其价值仅限于医学史研究,临床实践已采用:
- 非侵入性检查:如增强CT(评估肾上腺肿瘤);
- 功能成像:如肾上腺同位素扫描(如^{131}I-MIBG)。
权威参考文献
- 《中华放射学杂志》:"腹膜后充气造影术的技术改良与并发症分析"(1959)[来源: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 Radiology:"Retroperitoneal Pneumography: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s" (1965) [来源:RSNA期刊档案]
- 《临床放射学》:"CT与腹膜后充气造影在肾上腺疾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1988)[来源:中国临床放射学学会]
- Endocrine Reviews:"Evolution of Adrenal Imaging: From Pneumography to PET/CT" (2010) [来源:Endocrine Society]
注:本文基于医学史文献及影像学教材撰写,所述技术已非现行临床标准。
网络扩展解释
腹膜后充气造影术是一种通过向腹膜后腔隙注入气体(如氧气或二氧化碳),结合X射线成像来显示肾上腺、肾脏等腹膜后器官形态的检查方法。以下是其详细解析:
1.基本原理
通过人工注入气体,利用气体与周围组织的密度差异,在X射线下形成对比影像,从而观察腹膜后器官(如肾上腺、肾脏)的轮廓和病变情况。
2.临床应用
- 适应症:主要用于诊断肾上腺疾病(如肿瘤、增生)、腹膜后非炎性肿块(如肿瘤)以及评估肾脏形态异常。
- 禁忌症:腹膜后炎症、术后粘连、肛门周围感染或严重出血倾向者禁用。
3.操作流程
- 体位与麻醉:患者取胸膝卧位或侧卧位,局部麻醉后经肛门后侧穿刺至腹膜后间隙。
- 注气与扩散:注入气体(15-20毫升/公斤体重),通过变换体位(仰卧、俯卧、坐位)和按摩促进气体扩散。
- 影像采集:注气后立即进行X线拍片,常联合尿路造影以提高诊断价值。
4.风险与注意事项
- 并发症:可能引发腰部胀痛、皮下气肿,极少数情况下出现气栓(需紧急处理)。
- 术后护理:需卧床24小时,防止气体扩散至颈部导致呼吸困难。
5.现状与替代技术
随着CT、MRI和超声等无创影像技术的普及,该检查因操作复杂、有创且风险较高,已基本被淘汰。
如需更详细的操作步骤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来源网页(如、7、11)。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