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waste recycling
"廢物利用"在漢英詞典中對應"waste utilization"或"recycling of waste materials",指将廢棄物品通過技術手段轉化為可用資源的過程。該概念包含兩個核心要素:一是減少垃圾填埋量,二是通過物理/化學處理實現資源再生。在環境工程領域,其标準定義為"對失去原有使用價值的物品進行回收、加工與再利用的閉環系統"(《現代漢英科技大詞典》2015版)。
該術語在具體語境中存在語義分層:
權威機構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将其細分為三級體系:初級利用(直接重複使用)、次級利用(材料再造)、三級利用(能源轉化)。這種分層體系已納入ISO 14021國際環境标志标準。當前研究顯示,有效實施廢物利用可使城市固體廢物量減少60-75%(世界銀行2023年城市固廢管理報告)。
基本定義
指通過創造性方式,将原本被視為無用的物品轉化為具有實際價值的資源,強調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例如,廢棄塑料瓶改造成花盆、舊衣物加工為清潔布等。
出處與語境
成語源自郭沫若的《洪波曲》第十章,原文提到“淺識者或當譽為廢物利用”,暗含對短視行為的批判。在現代語境中,該詞多用于褒義,指代環保和資源再生行為。
語言結構
屬于主謂式成語,四字結構,感情色彩中性,常用于口語和書面語。
環境保護
通過減少廢棄物填埋和焚燒,降低對土壤、水源及空氣的污染,緩解生态壓力。例如,廢舊電池回收可避免重金屬污染。
資源節約
将廢紙、玻璃、金屬等再生利用,減少對原生資源的開采。據統計,1噸廢紙可節省17棵樹和50%的能源。
經濟與社會效益
郭沫若曾指出“廢物利用”可能隱含短視風險(如不當處理導緻次生災害),因此需科學規劃和系統性管理。
以上内容綜合了成語釋義、實際價值及曆史背景,更多案例中的具體分析。
崩潰鞭毛蟲類存儲器開關二氯化一氯五氨合鉻法理學家複色橄榄體小腦腦橋萎縮國際電氣制造業協會夾緊環節目的拉帕皮鍊孢紅素聯合翻譯系統耐縮的平均生命後期皮蒸發量測定器前唇羟雌甾二醇橋架奇偶标志球節人為的上位花視差圖釋電子基團適用法剃刀的鋒口同調檢波通信描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