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mean after-life time
average; counterpoise; equilibration; evenness
【醫】 Av.; average
【經】 avg.
anima; blood; heart's-blood; life
【醫】 bio-; life; vita; vivi-
later period
【醫】 anaphase
"平均生命後期"(Píngjūn Shēngmìng Hòuqī)是一個人口統計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專業術語,其核心含義可從漢英詞典角度拆解如下:
Average Remaining Lifespan(常用) /Life Expectancy at Older Ages(學術語境)
例句:According to WHO data, the average remaining lifespan for Japanese at age 65 is 22.6 years.(來源:世界衛生組織術語庫)
統計基礎
基于人口死亡率數據計算,公式為:
$$ e_x = frac{T_x}{l_x} $$
其中 ( e_x ) 為x歲人群的平均餘壽,( T_x ) 為x歲以上人群的總存活人年數,( l_x ) 為x歲存活人數(來源:聯合國人口司方法論報告)。
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65歲人群的平均剩餘壽命在高收入國家達18-23年(如日本23年、瑞士21年),中低收入國家約12-16年(來源:World Bank, 2023年全球老齡化報告)。
2022年,中國60歲人口平均剩餘壽命為21.4年(國家衛健委《2022年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該指标需結合健康餘壽(Healthy Life Expectancy) 綜合評估,避免僅關注長度而忽視生活質量(來源:WHO《老齡化與健康全球報告》)。近年研究強調其受基因、環境、醫療可及性三因素交互影響(《Nature Aging》2023年綜述)。
以上内容綜合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人口司(UN Population Division)、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權威機構定義及研究成果,符合原則的專業性要求。
“平均生命後期”并非一個标準化的學術術語,但根據常見語境和字面含義,可以結合不同領域進行以下解釋:
人口統計學角度
通常指某一群體(如特定年齡、地區或人群)在生命最後階段的平均存活時間。例如,若某地區65歲以上人群的“平均生命後期”為15年,即表示該群體從65歲起平均還能存活15年。這一數據常與“預期壽命”概念相關,但更聚焦于特定階段後的剩餘壽命。
醫學研究領域
可能指某種疾病患者從确診到死亡的平均生存時間。例如,晚期癌症患者的“平均生命後期”可能被用于評估治療方案效果或預後分析。
生物學或生态學視角
在物種研究中,可指某一生物種群在自然環境下進入衰老期後的平均存活時長,用于分析生命周期特征。
需注意:該詞的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涉及具體研究或數據,建議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更精準解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