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van Ermengen's method
model; pattern
angstrom; dust
【化】 angstrm
【醫】 angstrom; tenthmeter
like so; you
class; door; gate; gateway; ostium; phylum; school
【計】 gate
【醫】 binary division; hili; hilum; hilus; phylum; pore; Pori; porta; portae
portal; porus; pyla
【經】 portal
base; cause; foot; origin; radix; root; source
【化】 radical
【醫】 rad.; radical; radices; radix; rhizo-; root
family name; surname
dharma; divisor; follow; law; standard
【醫】 method
【經】 law
範埃爾門根氏法(Van Ermengem method)指由比利時細菌學家埃米爾·範埃爾門根(Emile van Ermengem)于1896年創立的、用于分離和鑒定肉毒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及其毒素的經典微生物學技術。該方法在食品安全和醫學診斷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其核心原理與操作如下:
利用蛋白胨-肉消化液培養基,在嚴格厭氧條件下培養疑似污染樣本,促進肉毒杆菌生長。
将培養濾液注射至實驗動物(如小鼠),觀察特征性神經麻痹症狀(如呼吸困難、肌肉癱瘓),以确認毒素存在。
通過選擇性培養基和生化試驗(如脂酶反應)鑒定肉毒杆菌菌株。
van Ermengem, E. (1897). Über einen neuen anaeroben Bacillus und seine Beziehungen zum Botulismus. Zeitschrift für Hygiene und Infektionskrankheiten. DOI: 10.1007/BF0222052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Foodborne Disease Surveillance: Botulism. WHO Guideline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21). Laboratory Methods for the Diagnosis of Botulism. CDC Protocol.
注:中文譯名依據《微生物學名詞》(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12年)規範,英文術語為國際通用表述。
“範埃爾門根氏法”(van Ermengen's method)是一種用于微生物學或醫學領域的染色技術,具體涉及以下内容:
術語來源
該名稱源自外語音譯,對應的英文為“van Ermengen's method”。“範埃爾門根”是人名(可能指比利時微生物學家Émile van Ermengem),後綴“氏法”表示這是一種以研究者命名的實驗方法。
應用領域與用途
主要用于鞭毛染色,即通過特定的化學試劑和步驟,使細菌或其他微生物的鞭毛結構在顯微鏡下更易觀察。鞭毛是細菌運動的重要器官,染色後有助于研究其形态與功能。
方法特點
根據資料描述,該方法可能涉及使用媒染劑(如鞣酸)或染料(如堿性品紅)對樣本進行預處理,以增強鞭毛的着色效果,屬于微生物學常規染色技術之一。
補充說明:由于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且信息有限,建議需要具體操作步驟或原理時,進一步查閱微生物學實驗手冊或專業文獻。
不準确數據雌雄二形大分子膠體單位負載電流線圈低階語言動力沖程對話劇蒽羅彬芳基的灰毛束草堿交保節外生枝勞工聯苄基錨式攪拌器麻醉期痙攣民事侵權行為米特耳麥耶氏試驗氰尿染料炔雌醚熔煉坩埚商陸神經質型水淋冷凝器輸入靜脈塔尼埃氏征攤開圖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