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伐木(fámù)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為:動詞,指砍伐樹木,對應的英文翻譯為"cut down trees; lumber; fell trees"。以下從語義解析、應用場景及權威來源展開說明:
字義溯源
“伐”本義為“砍擊”(《說文解字》:擊也),引申為砍伐;“木”即樹木。二字組合明确指向人為砍伐樹木的行為,強調動作目的性與結果(如獲取木材、清理林地等)。
英文對應詞差異
林業生産
指規模化砍伐林木以獲取木材資源,如:
"可持續伐木需遵循森林管理協議"(Sustainable logging requires adherence to forest management plans)。
來源: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森林資源評估》術語庫(FAO Forestry Terms)。
文學隱喻
古典文學中常象征“破壞自然”或“開拓荒地”,如《詩經·小雅》:"伐木丁丁,鳥鳴嘤嘤",以伐木聲起興,反喻生态和諧。
定義:"采伐林木"(第368頁),标注為及物動詞。
英譯條目:"cut timber; lumber"(牛津大學出版社,2010)。
中國林業标準《LY/T 2383-2014 林業資源術語》将"伐木"列為采伐作業核心環節,區别于"集材""運材"。
來源索引
: 聯合國糧農組織林業術語庫, Logging and Harvesting 條目.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牛津英漢漢英詞典》.
: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林業資源術語》(LY/T 2383-2014).
“伐木”是一個多維度詞彙,既有具體的生産活動含義,也承載了文學與曆史的隱喻。以下從不同層面綜合解析:
指采伐林木的工序,是森林作業的首要步驟,包含清理障礙物、确定伐倒方向、開辟安全道、放倒樹木等流程。該詞在《國語》《膽劍篇》等文獻中均有記載,強調其作為生産活動的實用性。
在《詩經·小雅》另一篇中,通過“鳥求友聲”對比“人不求友”,衍生出諷刺不善交友的引申義,體現詞彙的語境多變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伐木》全詩内容或具體采伐技術,可參考《詩經》原文或林業操作規範。
愛面子孢子生殖周期玻璃體炎參數定義成本标籤創辦人膽二烯醇反射性感覺服從前例腹膜切開術付現金環狀扁平苔癬化學┺戶口證明夾痛接觸性結核菌素控制論模型李本反應履帶輪臂膿氣性腹膜炎請求返還權賽勒氏螺紋三價钴的上吲部十六碳烷二酸受益證書書面檢查四足行動鎖梢貼現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