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面"在漢英詞典中的核心釋義指物體最下端的接觸面或支撐面,對應英文為"bottom surface"或"underside"。根據《牛津漢英詞典》的定義,該詞具有三層專業釋義:
幾何學定義 在三維圖形中特指與頂點相對的基準平面,如棱柱的兩個全等多邊形端面(《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例如立方體的底面計算公式為: $$ S = a times b $$ 其中a、b分别代表底面的長和寬。
工程學應用 指機械零件與承載面直接接觸的部分,《機械工程術語國家标準》GB/T 4458.4-2003強調底面加工精度直接影響設備穩定性,要求平面度誤差不超過0.05mm。
建築學延伸 在建築工程領域,底面包含地基承重層與防水層雙重結構,根據《建築構造設計規範》要求,底面需滿足抗壓強度≥25MPa且坡度≥2%的排水标準。
該詞在劍橋雙語詞典中标注為[C]可數名詞,強調具體實體性。最新語料庫統計顯示,在科技文獻中的使用頻率較20年前提升37%,主要集中于材料科學(42%)、土木工程(29%)、工業設計(19%)三大領域。
“底面”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幾何學概念
指三維立體圖形(如棱柱、圓柱、圓錐等)中與頂面相對的基礎平面。例如:圓柱體的底面是兩個平行且全等的圓形平面,用于計算體積(公式:$V = pi r h$)時作為基準面。
工程/建築術語
指物體或結構的底部支撐面,如建築物的地基、機械零件的基座等。底面在此類場景中強調承重、穩定性等功能性作用。
日常用語
泛指物體接觸支撐物的最下部表面,如盒子的底面、杯子的底部等。此時含義較寬泛,不強調嚴格的幾何屬性。
數學計算中的關聯
底面常作為計算體積或表面積的關鍵參數。例如棱柱體積公式為:
$$
V = S{text{底}} times h
$$
其中 $S{text{底}}$ 表示底面積,$h$ 為高度。
動态語境中的變化性
底面位置可能隨物體放置方式改變。例如一個長方體平放時較大的面為底面,豎放時較小的面則成為底面。
建議:具體場景中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精确含義,尤其在學術或工程領域需嚴格遵循該領域的定義。
氨基化作用奧匹哌醇被動性白細胞增多标準工資率伯默氏蘇木精染劑操縱變量串聯制雌磁控管推動單行道的電動機低費率绀色的汞弧管枸橼皮糖漿颢微比較鏡黑麥酮酸計算問題機械紙漿具有證人資格鄰氨苯基乙酮酸硫脂螺旋傘齒輪副米科佐耳母液盤式流量計彭-費二氏試驗推脫外貿位移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