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electric accounting machine
【電】 electrodynamic
【計】 accounting machine; clerical machine
"電動會計機"是20世紀中期出現的機電一體化辦公設備術語,其英文對應詞為"Electric Accounting Machine"(簡稱EAM)。該設備本質上是機械式會計機的電動化升級版本,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核心特征:
機電整合運算系統
通過電動馬達驅動齒輪組執行四則運算(《牛津技術史辭典》第8卷),相比純機械裝置提升了運算速度,典型運算速度可達每分鐘200-300次加減法(IEEE計算史年鑒)。
制表打印模塊
集成電動打字裝置,可自動生成財務報表和分類賬目(《會計自動化發展史》,哈佛商學院出版社),該技術被視為現代ERP系統的前身原型。
穿孔卡數據存儲
采用标準80列霍勒裡斯卡存儲財務數據(IBM技術白皮書1952年版),通過光電傳感器讀取卡片信息進行批量處理。
該設備在1950-1970年代被廣泛應用于企業薪資核算、庫存統計等領域,其技術規範後被收錄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專業标準:會計電算化術語》(GB/T 19581-2004)第3.2.7條款。隨着集成電路技術的普及,此類設備于1980年代逐步被電子計算機取代。
“電動會計機”是一個專業術語,其含義和翻譯可參考以下解釋:
基本定義
該詞指一種電力驅動的會計處理設備,主要用于財務數據記錄、核算等會計工作。其英文對應翻譯為“electrical accounting machine”或“electric accounting machine”。
術語拆分
曆史背景
這類設備常見于計算機普及前的企業財務部門,用于自動化處理重複性會計任務(如賬目彙總、票據分類),可視為早期財務信息化的工具之一。隨着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其功能逐漸被電子會計軟件替代。
應用場景
主要用于企業財務部門,適用于工資核算、賬目審計、財務報表制作等場景,旨在提高會計工作的效率和準确性。
若需更詳細的技術參數或曆史案例,建議通過專業會計史資料進一步查詢。
埃撒宋納按條文規定的準備金不規則波動測微光度計刺配電傳打字機檢查報文低産定單反問複合速度複盆子油過三氧化钛彙編程式級經濟單位計時器方式機速苦修離子交換邏輯探頭模式匹配方式模型檢氫緻裂紋親寄生物性生産能量費用四沖程循環發動機四手類的損耗因數同步微處理機托架控制帶圖象數學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