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isoabsorptive point; isosbestic point
在漢英詞典及分析化學領域,“等吸光點”(英文:Isosbestic Point)是一個關鍵概念,特指在光譜分析(如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中,當兩個或多個相互轉化的化學物質(如反應物與産物、不同質子化狀态的分子)在特定波長下具有相同的摩爾吸光系數(ε)時,該波長即稱為等吸光點。在此波長下,體系的總吸光度(A)在反應或轉化過程中保持恒定,與各組分的相對比例無關。
恒定吸光度:等吸光點的存在要求相互轉化的物種必須遵循嚴格的化學計量關系(如 A ⇌ B),且在該波長下滿足 ε_A = εB。此時,根據比爾-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體系吸光度僅與總濃度相關: $$ A = varepsilon{lambda} cdot c_{text{總}} cdot l $$ 其中 ε_λ 為等吸光點波長下的摩爾吸光系數,c_總 為所有互變物種的總濃度,l 為光程長度。因此,隻要總濃度不變,吸光度即恒定。
光譜交叉标志:在動态光譜圖中(如隨時間或pH變化),等吸光點表現為所有曲線相交于一點,直觀證明反應體系中僅存在兩種主要吸光組分且相互轉化。
國際純粹與應用化學聯合會(IUPAC)定義:
IUPAC《分析化學術語》(Compendium of Analytical Nomenclature)明确将等吸光點描述為“特定波長下,兩種吸光物質吸光度相等的點”,強調其在判斷反應計量關系中的作用 。
來源:IUPAC Gold Book, "isosbestic point"
經典教材闡釋:
斯考格(Skoog)《分析化學基礎》(Fundamental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指出,等吸光點是“光譜圖中所有曲線交彙的位置”,用于确認簡單平衡體系 。
來源:Skoog, D.A.; West, D.M.; Holler, F.J. Fundamental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9th ed.
研究實例佐證:
在血紅蛋白氧合過程研究中,等吸光點(~800 nm)證實了脫氧血紅蛋白與氧合血紅蛋白的直接雙态轉換,排除了穩定中間體的存在(《生物物理學報》, 2020)。
來源: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Oxygen Binding to Hemoglobin"
等吸光點(Isoabsorptive Point 或 Isosbestic Point)是分光光度分析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在特定波長下,含有兩種或多種組分的混合溶液,即使各組分的濃度比例發生變化,其總吸光度仍保持恒定的現象。以下是其核心要點:
定義與原理
當溶液中存在兩種或多種吸光物質時,在某一特定波長(等吸光點)下,各物質的摩爾吸光系數相等,導緻總吸光度僅與溶液的總濃度相關,而與各組分的濃度比例無關。例如,在酸堿指示劑的質子化/去質子化體系中,等吸光點可用于判斷是否存在中間态或副反應。
應用場景
特性與驗證
英文對應術語
英文常用“isosbestic point”或“isoabsorptive point”表示,兩者可互換使用。
該概念在分析化學、生物化學及環境監測中具有重要價值,尤其在複雜體系的定量分析中能簡化實驗步驟。
表方向腸梗塞形成彈簧曲線單人牢房電子圖書館查尋程式訂婚契約二矽噻烷氧基放射率計分解電流式平面指示器複擺功能圖公用交換網絡公允的競争機會紅細胞破壞化合當量晶格間隙精神性排尿困難機械矯形術烙器粒子探測器莫爾體積牛羊設備無關程式受益券雙目目鏡斯皮茨卡氏束踏實的頑維護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