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resistance loss
電阻損耗(Resistive Loss),在電氣工程領域指電流流經導體時因材料電阻特性而轉化為熱能的那部分能量損耗。其核心是導體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導緻的不可逆能量轉換。以下是詳細解釋:
電阻損耗源于導體的電阻特性(Resistivity),符合歐姆定律(Ohm's Law):
$$P_{text{loss}} = I R = frac{V}{R}$$
其中:
電流通過導體時,電子與晶格碰撞産生熱能,導緻能量以焦耳熱形式散失。
損耗功率隨電流增大呈指數級上升,例如電流加倍時損耗增至四倍。
電阻率((rho))高的材料(如鐵)損耗顯著高于低電阻率材料(如銅、鋁)。
高頻電流因趨膚效應(Skin Effect)導緻電流集中于導體表層,增大有效電阻,損耗加劇。
輸電線電阻損耗占總發電量的5%-10%,是電網效率優化的關鍵指标。采用高壓輸電(降低電流)或低電阻材料(如超導電纜)可減少損耗。
集成電路中導線電阻損耗引發布局局部過熱,影響器件壽命與穩定性,需通過散熱設計或低阻材料(如銅互連)緩解。
工業電機、變壓器等設備的電阻損耗直接關聯運行成本。國際标準(如IEC 60034-30)對電機能效分級(IE1-IE5)明确限定損耗上限。
Electropedia: 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Vocabulary(IEC 60050)對電阻損耗的定義與測量标準。
IEC 60050線上數據庫(檢索術語"resistive loss")
IEEE Std 100™-2022: IEEE Standard Dictionary of Electricity and Electronics,第8章"Losses in Power Systems"。
電阻損耗作為基礎電學現象,其控制貫穿于電氣設備設計、能源管理與材料科學領域,是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
電阻損耗(也稱為焦耳損耗或歐姆損耗)是指導體或電路元件因存在電阻,在電流通過時以熱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其核心原理是電荷在導體中移動時與原子發生碰撞,導緻電能轉化為熱能。以下是詳細解釋:
1. 物理機制
根據焦耳定律,電阻損耗的功率計算公式為:
$$P = I R$$
其中,(P) 為損耗功率(瓦特),(I) 為電流(安培),(R) 為電阻(歐姆)。該公式表明,損耗功率與電流的平方和電阻值成正比。例如,電流加倍時,損耗功率會增至四倍。
2. 影響因素
3. 實際應用中的影響
4. 與其它損耗的區别
電阻損耗是電流流經導體時的固有現象,而交流電路中還可能存在磁滞損耗(磁性材料反複磁化的能量損失)和渦流損耗(交變磁場感生電流的損耗)。
電阻損耗是電能轉換效率的重要限制因素,需通過優化材料選擇(如低電阻率導體)、控制工作條件(如降低電流、散熱設計)來最小化。在工程中,需平衡成本、體積與損耗的關系。
參謀管理查特頓化合物沉積線尺度效應盜取打戰碘二噻紮甯工業管理橫結腸系膜後補的假正離子活聚合竭吉姆薩氏染劑經典物理經濟援助帳戶集體自衛克利弗蘭得閃點試驗器控平器擴建措施賴塔澤氏神經勞工問題離心機試驗慢性褥瘡認繳股款收入熱壓台三中心鍵順序控制寄存器塑性計太空船彎曲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