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打诨英文解釋翻譯、打诨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buffoonery

分詞翻譯:

打的英語翻譯:

beat; hit; strike; smack; smite; spank; thrash; wipe; dozen
【機】 tie

诨的英語翻譯:

joke

專業解析

"打诨"的漢英詞典釋義與解析

一、中文釋義與戲劇淵源

"打诨"(dǎ hùn)是中國傳統戲曲(如元雜劇、昆曲、京劇)中的表演術語,指演員即興插入的滑稽台詞或動作,以調節氣氛、逗樂觀衆。其核心特點是即興性與喜劇性,常與"插科"連用為"插科打诨",強調通過語言調侃或肢體搞笑制造笑料。

二、權威英譯與語境適配

英文翻譯需兼顧語義與文化語境,主流譯法包括:

  1. Slapstick comedy
    • 強調肢體滑稽(如跌倒、誇張動作),貼近"打诨"的視覺幽默本質。例:"The clown's slapstick comedy lightened the tense scene."(《牛津戲劇術語詞典》,2011)
  2. Buffoonery
    • 指小丑式的愚笨言行,適用于語言調侃為主的"打诨"。例:"His buffoonery during the meeting was unwelcome."(《劍橋高級英漢雙解詞典》)
  3. Comic interlude
    • 突出"穿插性喜劇橋段",契合戲曲中插入笑料的結構特點。

三、跨文化對比

與西方戲劇概念對照:

四、經典用例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2. 《牛津戲劇術語詞典》(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3. 《中國戲曲志》(中國ISBN中心,1999)
  4. 《東西方喜劇美學比較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網絡擴展解釋

“打诨”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戲曲表演或日常對話中,指通過即興說趣話、開玩笑等方式逗樂觀衆或調節氣氛。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在戲曲演出中,演員(尤其是丑角)即興插入幽默、滑稽的台詞或動作,以達到逗笑的效果。也可泛指日常生活中開玩笑、取鬧的行為。

  2. 戲曲中的表現
    在傳統戲曲中,“打诨”多由丑角完成,通過誇張的語言、諧音梗或諷刺時弊的台詞活躍氣氛,例如元代雜劇《合同文字》中就有相關描述。

  3. 曆史來源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吳自牧《夢粱錄》提到“副末色打诨”,朱翌《猗覺寮雜記》記載唐代已有類似表演形式,說明其曆史可追溯至唐宋時期。

  4. 近義詞與關聯詞

    • 插科打诨:結合動作(科)與語言(诨)的逗樂形式。
    • 取笑、逗趣:日常語境中的類似表達。
  5. 現代應用
    如今“打诨”不僅限于戲曲,也用于脫口秀、相聲等語言類表演,或形容故意以玩笑化解嚴肅場合的行為。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戲曲中的具體案例,可參考《夢粱錄》《猗覺寮雜記》等文獻來源。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擺動角償債基金盈餘尺側半肢畸形窗孔丁酸異戊酯額定流量鋼琴家手痙攣矽膠薄層色譜法環己氨活度積減角解救痙攣性結腸炎計時單元聚乙醇酸羟乙酯莫如耐火泥漿男形的騎士制度三氟甲磺酸三甲矽酯三相流化床生産服務折舊法生鹼性的升線三波脈使惱怒授權付款通知書水蒸汽計順式十八碳-9-烯-12-炔酸塔拉哈西沙門氏菌探索至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