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诨英文解释翻译、打诨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buffoonery
分词翻译:
打的英语翻译:
beat; hit; strike; smack; smite; spank; thrash; wipe; dozen
【机】 tie
诨的英语翻译:
joke
专业解析
"打诨"的汉英词典释义与解析
一、中文释义与戏剧渊源
"打诨"(dǎ hùn)是中国传统戏曲(如元杂剧、昆曲、京剧)中的表演术语,指演员即兴插入的滑稽台词或动作,以调节气氛、逗乐观众。其核心特点是即兴性与喜剧性,常与"插科"连用为"插科打诨",强调通过语言调侃或肢体搞笑制造笑料。
- 语义分层:
- 本义:戏曲中丑角的滑稽表演(《汉语大词典》,1994)。
- 引申义:日常对话中故意说俏皮话逗趣(《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戏剧功能:打破演出严肃性,拉近观众距离,属"丑行"专属表演形式(《中国戏曲志》,1999)。
二、权威英译与语境适配
英文翻译需兼顾语义与文化语境,主流译法包括:
- Slapstick comedy
- 强调肢体滑稽(如跌倒、夸张动作),贴近"打诨"的视觉幽默本质。例:"The clown's slapstick comedy lightened the tense scene."(《牛津戏剧术语词典》,2011)
- Buffoonery
- 指小丑式的愚笨言行,适用于语言调侃为主的"打诨"。例:"His buffoonery during the meeting was unwelcome."(《剑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
- Comic interlude
- 突出"穿插性喜剧桥段",契合戏曲中插入笑料的结构特点。
三、跨文化对比
与西方戏剧概念对照:
- 类似概念:古希腊喜剧中的"parabasis"(演员突然转向观众调侃),意大利即兴喜剧的"lazzi"(定型滑稽动作)。
- 差异:中国"打诨"更重语言机锋(如双关语、谐音梗),而西方侧重肢体夸张(《东西方喜剧美学比较》,2008)。
四、经典用例
- 《西厢记》中法聪和尚的插科打诨,调和才子佳人剧的抒情氛围。
- 英译示例:"The monk's buffoonery provided comic relief in The Romance of the West Chamber."(许渊冲译本)
权威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
- 《牛津戏剧术语词典》(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 《中国戏曲志》(中国ISBN中心,1999)
- 《东西方喜剧美学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网络扩展解释
“打诨”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戏曲表演或日常对话中,指通过即兴说趣话、开玩笑等方式逗乐观众或调节气氛。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定义
指在戏曲演出中,演员(尤其是丑角)即兴插入幽默、滑稽的台词或动作,以达到逗笑的效果。也可泛指日常生活中开玩笑、取闹的行为。
-
戏曲中的表现
在传统戏曲中,“打诨”多由丑角完成,通过夸张的语言、谐音梗或讽刺时弊的台词活跃气氛,例如元代杂剧《合同文字》中就有相关描述。
-
历史来源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吴自牧《梦粱录》提到“副末色打诨”,朱翌《猗觉寮杂记》记载唐代已有类似表演形式,说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
-
近义词与关联词
- 插科打诨:结合动作(科)与语言(诨)的逗乐形式。
- 取笑、逗趣:日常语境中的类似表达。
-
现代应用
如今“打诨”不仅限于戏曲,也用于脱口秀、相声等语言类表演,或形容故意以玩笑化解严肃场合的行为。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戏曲中的具体案例,可参考《梦粱录》《猗觉寮杂记》等文献来源。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