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rrack
大帆船在漢英詞典中通常譯為"junk"或"sailing ship",特指配備多桅風帆的傳統大型木制船舶。根據《牛津漢英詞典》記載,該詞最早見于14世紀馬可·波羅遊記中對東方船舶的描述,其核心特征包括:平底船體設計、分隔水密艙構造,以及由竹篾編織的方形硬帆系統。
從航海史角度考證,典型的大帆船配備3-9根桅杆不等,主桅高度可達30米,帆面采用橫向竹條加固的棉布材質。這種結構使船舶具備逆風航行能力,明代鄭和船隊旗艦"寶船"即屬此類,據《中國航海史》記載其排水量可達千噸級。
在船舶分類學中,大帆船區别于歐洲卡拉維爾帆船的關鍵特征在于其獨特的"水密隔艙"技術,該技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現代複制品如"太平公主號"完整保留了傳統榫卯工藝與星象導航系統。
詞義演變方面,《航海術語大辭典》指出,當代語境下"大帆船"可泛指各類傳統帆船,但在專業領域仍特指15-19世紀亞歐貿易中使用的載重帆船,其運載量可達現代标準集裝箱船的1/200。
關于“大帆船”的詳細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大帆船(Galleon)是15至16世紀歐洲發展的一種大型木質帆船,通常配備三至四根船桅,船體結構以高聳的前甲闆和船尾為顯著特征。它結合了運輸與軍事功能,既能作為貨船遠航,也可通過加裝火炮改裝為戰船。
曆史背景
大帆船的出現标志着航海技術的革新。15世紀晚期,隨着木槳驅動船隻逐漸淘汰,大帆船憑借風力優勢成為遠洋航行的主力,推動了地理大發現時代的貿易與殖民擴張。
結構與設計特點
如需進一步了解大帆船模型或曆史細節,可參考相關航海史料或船舶圖紙資源。
埃裡茲黴素半群法丙酰氧基不牢靠的超監界的憤怒的福利法割破關系系統間接固位體堿性還原劑緊張症的計算機化的零件設計絕熱溫升累計法臨時收據離心吹氣機聾啞症鋁英石每期一的複利木利和判别比偏見潤滑脂三分貝耦合器失蠟精密鑄造法受到懲罰薯蓣科調節反射統計仲裁法橢圓性瞳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