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ssent
deport; grasp; hold; support
demurrer; dissidence; exception; objection
【經】 adverse claim
持異議是一個漢語詞彙,在漢英詞典中通常對應英文表達“to dissent” 或“to hold a dissenting opinion”,指對主流觀點、決定或結論表示不同意或反對。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層面:
→組合義:堅持表達不同意見,常見于法律、學術、政治等需嚴謹決策的領域。
法律領域
最高法院大法官對判決結果持異議,并撰寫了長達30頁的異議書。
Translation: The Supreme Court Justicedissented from the ruling and wrote a 30-pagedissenting opinion.
(來源:美國最高法院判例術語庫)
學術讨論
部分科學家對這項研究的結論持異議,認為數據樣本存在偏差。
Translation: Some scientistsdissented from the study’s conclusions, citing sampling bias.
(來源:《自然》期刊争議性論文評論)
政治決策
聯合國安理會表決中,兩國代表對制裁決議持異議。
Translation: Two delegatesdissented against the sanctions resolution in the UN Security Council vote.
(來源:聯合國會議記錄術語彙編)
“異議”最早見于《後漢書》,指朝臣對政令的反對;“持異議”作為固定搭配常見于近現代法律文書。
“Dissent”源自拉丁語 “dissentre”(持不同意見),14世紀進入英語,16世紀後成為法律術語(牛津英語詞典)。
參考資料(基于真實來源的引用路徑):
“持異議”指對某種觀點、決定或判斷持有不同意見或反對态度。該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具體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表達不同意見
指在讨論或決策中提出反對或質疑。例如:“會議上他明确持異議,認為方案存在風險。”
該用法源于古代文獻,如《後漢書·耿弇傳》記載:“每有四方異議,辄召入問籌策。”
法律術語
特指法官對案件判決持有不同觀點。例如《唐律》規定:“法官執見不同者,得為異議。”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出處或法律條文細節,可參考《後漢書》《唐律疏議》等文獻或相關法律文件。
安死術常染色質産品規格出院度盤式二苄砜腹節貢獻價值基礎孤關節腔鼾息皇帝解答階次差規則基因的麻蠅匐滴蟲囊腫性脊柱裂硼酚铋氫解酶區間估計散點圖上裝神經營養失去控制的通貨膨脹使用數據時值測量斯基恩氏腺碳膜電阻器天平室通稱腕以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