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卡片格式英文解釋翻譯、穿孔卡片格式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計】 punch card format
分詞翻譯:
穿孔卡的英語翻譯:
【計】 perforated card
片的英語翻譯:
flake; parcel; partial; patch; piece; slice
【計】 slice
【醫】 disc; disci; discus; disk; flap; piece
【經】 card
格式的英語翻譯:
form; pattern
【計】 format; format detail; formats
【化】 format
【經】 format; forms
專業解析
穿孔卡片格式(Punched Card Format)是一種早期計算機和數據處理設備中用于存儲和輸入數據與程式的物理介質及其編碼規範。其核心原理是通過在特定位置打孔(穿孔)來表示信息,未打孔的位置則表示另一種信息狀态,本質上是一種二進制編碼(有孔/無孔)的物理載體。
從漢英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如下:
-
核心定義與物理形态 (Core Definition & Physical Form):
- 穿孔卡片 (Punched Card / Punch Card): 指的是一種由硬紙闆制成的矩形卡片。其标準尺寸通常為 7 3⁄8 英寸 × 3 1⁄4 英寸(約 187.325 毫米 × 82.55 毫米),包含 80 列和 12 行(行通常分為頂部的數字區和中部的 XY區)的預印網格區域。卡片上特定列和行的交叉點被穿孔(打出一個矩形孔)以表示數據。
- 格式 (Format): 指的是在穿孔卡片上表示信息的标準化規則。這包括:
- 編碼方案 (Coding Scheme): 規定卡片上每一列(或特定區域)的孔洞組合如何對應特定的字符、數字或指令。最常見的編碼是霍爾瑞斯碼 (Hollerith Code),它利用卡片上特定行(如 12、11、0, 1-9)的孔洞組合來表示字母、數字和符號。例如,在某一列打穿數字行“5”的孔表示數字“5”;打穿數字行“1”和“12”行的孔可能表示字母“A”。
- 卡片布局 (Card Layout): 規定不同類型的數據(如姓名、地址、金額)應放置在卡片的哪些列範圍内。
- 卡片類型 (Card Type): 區分卡片用途(如數據卡、程式卡、控制卡)。
-
功能與曆史作用 (Function & Historical Role):
- 數據載體 (Data Carrier): 穿孔卡片是早期(20世紀50-70年代)計算機系統的主要數據輸入、輸出和存儲介質。數據和程式指令都以穿孔卡片的形式存在。
- 數據處理流程 (Data Processing Workflow): 數據首先通過鍵控穿孔機 (Keypunch) 由操作員根據源文件輸入并穿孔到卡片上。成疊的卡片隨後由卡片閱讀機 (Card Reader) 讀取,将孔洞模式轉換為電信號輸入計算機進行處理。處理結果也可通過卡片穿孔機 (Card Punch) 輸出到新的卡片上。
- 程式輸入 (Program Input): 計算機程式(指令序列)同樣以穿孔卡片的形式存儲和加載。一疊卡片代表一個完整的程式。
- 批處理基礎 (Batch Processing Foundation): 穿孔卡片是批處理計算模式的核心組件,作業(程式和數據)以卡片疊的形式提交給計算機中心處理。
權威性參考來源 (Authoritative References):
- 《計算機發展史》(History of Computing): 權威的計算機曆史著作都會詳細記載穿孔卡片在早期計算技術中的關鍵作用、技術細節及其對數據處理革命的貢獻。例如,可以參考 Paul E. Ceruzzi 的《計算簡史:從算盤到比特》(A History of Modern Computing) 等經典著作的相關章節。
- 計算機曆史博物館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該機構的官方網站和線上展覽提供了關于穿孔卡片技術、設備(如霍爾瑞斯制表機、IBM 029 鍵控穿孔機)及其曆史背景的詳實資料和圖片。 https://computerhistory.org/ (可查找 "punched card", "Hollerith", "unit record equipment" 等關鍵詞)
- IBM 檔案館 (IBM Archives): 作為穿孔卡片技術最主要的推動者和标準化者(尤其是80列卡片成為事實标準),IBM 檔案館提供了關于其卡片技術發展、産品(如各種型號的鍵控穿孔機、讀卡機)和應用案例的豐富曆史信息。 https://www.ibm.com/ibm/history/ (可查找 "punched card", "unit record" 等關鍵詞)
- 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該學術期刊經常發表關于早期計算技術(包括穿孔卡片系統)的深入研究和考證文章,具有很高的學術權威性。
網絡擴展解釋
穿孔卡片格式是指早期計算機和數據存儲設備中,用于表示信息編碼的标準化卡片結構與編碼規則。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穿孔卡片是一種由薄紙闆制成的矩形卡片,通過特定位置的孔洞組合來表示數據或程式指令。其格式主要包括卡片尺寸、行列劃分及編碼規則。
二、物理結構
- 主流規格:IBM的12行×80列格式曾是行業标準,即卡片縱向分為80列,每列包含12個行位(從頂部的第12行到底部的第0行)。
- 功能分區:
- 數字區:第0-9行用于表示數字0-9。
- 文字區:第10、11、12行結合數字區實現字母編碼(例如第12行+第1行表示字母A)。
三、編碼規則
- 數字表示:在某一列的第n行打孔表示數字n(如第5行打孔表示數字5)。
- 字母表示:
- 第12行+第1-9行:字母A-I。
- 第11行+第1-9行:字母J-R。
- 第10行+第2-9行:字母S-Z。
- 特殊符號:通過多行組合或預留列實現,例如IBM 701會将最後8列用于卡片序號等用途。
四、應用場景
穿孔卡片格式廣泛應用于20世紀的數據處理領域,如:
- 程式輸入:早期計算機通過成疊卡片讀取代碼(每張卡片對應一行代碼)。
- 數據存儲:統計、人口普查等場景中存儲表格化數據。
- 自動化控制:紡織機、制表機等機械設備通過卡片實現程式化操作。
五、曆史意義
作為計算機發展早期的關鍵介質,穿孔卡片格式推動了數據标準化進程,其編碼邏輯為後續二進制存儲系統奠定了基礎。盡管已被電子存儲取代,但其設計理念仍影響現代編碼方式。
如需更完整的技術細節,可參考IBM标準文檔(來源:、8)。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埃斯馬赫氏管按照預定日程的方式包引導地址變抗放大管垂直熔接窦性心搏徐緩幹落葉松蕈股利指令國際金融中心焓滴定行指示器焊圈鉗回信地址火險假管型假膜性小腸結腸炎獎賞假脫機列表輸出晶體坐标口徑比濫支洛森氏定律綿馬屬鳴鐘耐熱聚合物水合蒎醇搜索路徑天然時效退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