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卡片格式英文解释翻译、穿孔卡片格式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计】 punch card format
分词翻译:
穿孔卡的英语翻译:
【计】 perforated card
片的英语翻译:
flake; parcel; partial; patch; piece; slice
【计】 slice
【医】 disc; disci; discus; disk; flap; piece
【经】 card
格式的英语翻译:
form; pattern
【计】 format; format detail; formats
【化】 format
【经】 format; forms
专业解析
穿孔卡片格式(Punched Card Format)是一种早期计算机和数据处理设备中用于存储和输入数据与程序的物理介质及其编码规范。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在特定位置打孔(穿孔)来表示信息,未打孔的位置则表示另一种信息状态,本质上是一种二进制编码(有孔/无孔)的物理载体。
从汉英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如下:
-
核心定义与物理形态 (Core Definition & Physical Form):
- 穿孔卡片 (Punched Card / Punch Card): 指的是一种由硬纸板制成的矩形卡片。其标准尺寸通常为 7 3⁄8 英寸 × 3 1⁄4 英寸(约 187.325 毫米 × 82.55 毫米),包含 80 列和 12 行(行通常分为顶部的数字区和中部的 XY区)的预印网格区域。卡片上特定列和行的交叉点被穿孔(打出一个矩形孔)以表示数据。
- 格式 (Format): 指的是在穿孔卡片上表示信息的标准化规则。这包括:
- 编码方案 (Coding Scheme): 规定卡片上每一列(或特定区域)的孔洞组合如何对应特定的字符、数字或指令。最常见的编码是霍尔瑞斯码 (Hollerith Code),它利用卡片上特定行(如 12、11、0, 1-9)的孔洞组合来表示字母、数字和符号。例如,在某一列打穿数字行“5”的孔表示数字“5”;打穿数字行“1”和“12”行的孔可能表示字母“A”。
- 卡片布局 (Card Layout): 规定不同类型的数据(如姓名、地址、金额)应放置在卡片的哪些列范围内。
- 卡片类型 (Card Type): 区分卡片用途(如数据卡、程序卡、控制卡)。
-
功能与历史作用 (Function & Historical Role):
- 数据载体 (Data Carrier): 穿孔卡片是早期(20世纪50-70年代)计算机系统的主要数据输入、输出和存储介质。数据和程序指令都以穿孔卡片的形式存在。
- 数据处理流程 (Data Processing Workflow): 数据首先通过键控穿孔机 (Keypunch) 由操作员根据源文件输入并穿孔到卡片上。成叠的卡片随后由卡片阅读机 (Card Reader) 读取,将孔洞模式转换为电信号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处理结果也可通过卡片穿孔机 (Card Punch) 输出到新的卡片上。
- 程序输入 (Program Input): 计算机程序(指令序列)同样以穿孔卡片的形式存储和加载。一叠卡片代表一个完整的程序。
- 批处理基础 (Batch Processing Foundation): 穿孔卡片是批处理计算模式的核心组件,作业(程序和数据)以卡片叠的形式提交给计算机中心处理。
权威性参考来源 (Authoritative References):
- 《计算机发展史》(History of Computing): 权威的计算机历史著作都会详细记载穿孔卡片在早期计算技术中的关键作用、技术细节及其对数据处理革命的贡献。例如,可以参考 Paul E. Ceruzzi 的《计算简史:从算盘到比特》(A History of Modern Computing) 等经典著作的相关章节。
- 计算机历史博物馆 (Computer History Museum): 该机构的官方网站和在线展览提供了关于穿孔卡片技术、设备(如霍尔瑞斯制表机、IBM 029 键控穿孔机)及其历史背景的详实资料和图片。 https://computerhistory.org/ (可查找 "punched card", "Hollerith", "unit record equipment" 等关键词)
- IBM 档案馆 (IBM Archives): 作为穿孔卡片技术最主要的推动者和标准化者(尤其是80列卡片成为事实标准),IBM 档案馆提供了关于其卡片技术发展、产品(如各种型号的键控穿孔机、读卡机)和应用案例的丰富历史信息。 https://www.ibm.com/ibm/history/ (可查找 "punched card", "unit record" 等关键词)
- IEEE Annals of the History of Computing: 该学术期刊经常发表关于早期计算技术(包括穿孔卡片系统)的深入研究和考证文章,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穿孔卡片格式是指早期计算机和数据存储设备中,用于表示信息编码的标准化卡片结构与编码规则。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穿孔卡片是一种由薄纸板制成的矩形卡片,通过特定位置的孔洞组合来表示数据或程序指令。其格式主要包括卡片尺寸、行列划分及编码规则。
二、物理结构
- 主流规格:IBM的12行×80列格式曾是行业标准,即卡片纵向分为80列,每列包含12个行位(从顶部的第12行到底部的第0行)。
- 功能分区:
- 数字区:第0-9行用于表示数字0-9。
- 文字区:第10、11、12行结合数字区实现字母编码(例如第12行+第1行表示字母A)。
三、编码规则
- 数字表示:在某一列的第n行打孔表示数字n(如第5行打孔表示数字5)。
- 字母表示:
- 第12行+第1-9行:字母A-I。
- 第11行+第1-9行:字母J-R。
- 第10行+第2-9行:字母S-Z。
- 特殊符号:通过多行组合或预留列实现,例如IBM 701会将最后8列用于卡片序号等用途。
四、应用场景
穿孔卡片格式广泛应用于20世纪的数据处理领域,如:
- 程序输入:早期计算机通过成叠卡片读取代码(每张卡片对应一行代码)。
- 数据存储:统计、人口普查等场景中存储表格化数据。
- 自动化控制:纺织机、制表机等机械设备通过卡片实现程序化操作。
五、历史意义
作为计算机发展早期的关键介质,穿孔卡片格式推动了数据标准化进程,其编码逻辑为后续二进制存储系统奠定了基础。尽管已被电子存储取代,但其设计理念仍影响现代编码方式。
如需更完整的技术细节,可参考IBM标准文档(来源:、8)。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巴豆油醇保女荣B博打木茶钱臭氧发生器串联熔接定点波长计第一级数据流短肢多发性脑硬化法定收据方锌矿非封锁的话频假不对称将色带由柱中切去简明交换程序交互催化的晶体生长两板的里德伯常量龙牙草素吗啉甲茶碱年产量尿囊素尿佩特鲁希基氏培养基蜱蝇锥虫全球跟踪网络四溴代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