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
【醫】 accidental membranae; false membranes; neohymen; neomembrane
pseudomembrane; pseudomeninx
【醫】 enterocolitis
假膜性小腸結腸炎(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是一種以結腸和小腸黏膜表面形成黃白色纖維蛋白性假膜為特征的急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與艱難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感染相關。該病常見于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後腸道菌群失調的患者,臨床表現為水樣腹瀉、腹痛、發熱及白細胞升高,重症者可進展為中毒性巨結腸或膿毒血症。
根據《默克診療手冊》,假膜性小腸結腸炎的典型病理改變是黏膜壞死伴炎性滲出物形成假膜。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約20%-30%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由艱難梭菌引起。診斷需結合糞便檢測(如艱難梭菌毒素基因PCR)和影像學檢查,結腸鏡下可見特征性黃白色斑塊樣假膜附着。
美國感染病學會(IDSA)指南推薦口服萬古黴素或非達黴素作為一線治療方案,重症患者需聯合靜脈注射甲硝唑。最新研究指出,糞便微生物移植(FMT)對複發性病例有效率可達90%。
假膜性小腸結腸炎(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 PMC)是一種急性腸道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現為結腸和小腸黏膜的壞死性炎症,并覆蓋黃白色假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信息的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該病是因抗生素使用導緻腸道菌群失調,難辨梭狀芽胞杆菌(Clostridium difficile)過度繁殖并釋放毒素,引發腸道黏膜壞死和纖維素滲出性炎症。
假膜形成
腸道黏膜在毒素作用下發生壞死,滲出的炎性細胞、纖維蛋白等形成片狀或斑塊狀假膜,覆蓋于受損黏膜表面。
主要誘因
傳播途徑
病原體可通過糞-口傳播,常見于醫院内感染。
典型症狀
并發症
中毒性巨結腸、腸穿孔、膿毒血症等。
診斷方法
治療原則
假膜性小腸結腸炎是抗生素相關腸道感染的嚴重類型,需早診斷、早治療。若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且近期使用過抗生素,應及時就醫排查。更多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醫學百科或專業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