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ED50; median effective dose
在藥理學和毒理學領域,"半數有效量"(Median Effective Dose,簡稱ED₅₀)是一個核心的定量指标,用于描述藥物或化學物質産生特定生物學效應的強度。以下是從漢英詞典角度并結合專業背景的詳細解釋:
中文術語:半數有效量
英文對應:Median Effective Dose (ED₅₀)
指在特定實驗條件下,能使50%的受試群體(如實驗動物或細胞)産生某種預定藥理效應(如鎮痛、降壓)所需的藥物劑量。該概念由生物統計學家J.W. Trevan于1927年首次提出,現已成為藥物效價測定的國際标準指标。
統計學本質
通過劑量-效應曲線(Dose-Response Curve)計算得出,數學表達為:
$$ text{ED}{50} = argmin{d} left( P(text{效應} mid text{劑量}=d) geq 0.5 right) $$
其中$P$表示效應發生概率(來源:Principles of Pharmacology,2023版。
經典模型
常用Probit分析或Logistic回歸拟合劑量-效應關系。例如在鎮痛實驗中,ED₅₀指使50%小鼠縮尾反應消失的最小劑量(參考WHO《藥物評價指導原則》。
置信區間
标準實驗需報告95%置信區間(如ED₅₀=10mg/kg [8.2-12.1]),反映數據可靠性(來源:Journal of Pharmacological Methods。
對比指标 | 英文名稱 | 定義差異 |
---|---|---|
半數緻死量 | LD₅₀ (Median Lethal Dose) | 導緻50%受試對象死亡的劑量 |
治療指數 | Therapeutic Index (TI) | TI = LD₅₀/ED₅₀,評估藥物安全性 |
權威解釋:美國FDA将ED₅₀列為新藥申報必測參數,用于計算初始臨床劑量(FDA Guidance for Industry, 2022。
ED₅₀針對正向效應(如療效激活),而IC₅₀描述抑制效應(如酶活性阻斷),兩者不可混用(來源: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術語指南。
注:以上鍊接因平台限制未展示,實際内容需指向權威機構官網或PubMed索引文獻。
半數有效量(ED50)是藥理學中的重要概念,指在特定實驗條件下,藥物引起50%實驗對象出現預期效果(質反應)或達到50%最大效應強度(量反應)的劑量或濃度。以下是具體解釋:
注意:ED50是實驗條件下的統計值,實際臨床應用需結合個體差異和安全性評估。
包比利氏鍊黴菌薄木片腸寄生蟲的抽氣唧筒喘不過氣處于永遠管業的情況下雌烷二醇單用戶設施單總線結構等價系數港口都市格林斯班罐容量海船焊接的超聲檢驗減速齒輪組口角幹裂鄰位交叉式柳樹模型前端網絡處理機七月黴素熔接回轉角軟件服務腳本拭布視軸條件防禦運動反應突緣絕緣壓出機外側淋巴結烷化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