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aport
haven; port
【經】 port; toll
city; metropolis; urban
【法】 city
1. 中文定義
港口都市(gǎngkǒu dūshì)指依托天然或人工港口形成的城市,其經濟、交通和文化活動高度依賴港口功能。這類城市通常具備以下特征: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
2. 英文對應詞:Port City
在英語中,"港口都市"譯為"Port City",其權威定義為:
A city whose growth and prosperity are intrinsically linked to its port, serving as a hub for maritime trade, immigra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來源:《牛津英語詞典》OED;《韋氏大學詞典》)
3. 功能與演變
(來源: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港口發展報告》;《世界港口城市史》)
4. 典型案例
(來源: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年報;《大英百科全書》)
注:釋義綜合權威詞典、學術文獻及國際機構報告,未引用網頁故不标注鍊接。
港口都市是指兼具港口功能與大城市屬性的綜合性城市,其核心特點體現在以下方面:
港口都市是位于水域沿岸(如海洋、江河、湖泊)并擁有大型港口的城市,同時具備水陸交通樞紐和區域經濟中心的雙重職能。這類城市通常具有較高的人口密度和發達的工商業體系。
包括自然地理條件(如海岸線形态)、社會經濟政策(如自貿區政策)、曆史沿革(如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泉州、廣州)等。
中國沿海的上海、廣州、天津,以及國際上的紐約、新加坡等,均屬于港口都市的典型代表。這些城市不僅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時也是金融、科技和文化中心。
普通港口城市可能側重單一運輸功能,而港口都市更強調經濟輻射能力和城市綜合競争力,例如上海既是全球第一大集裝箱港口,也是長三角經濟圈的核心城市。
如需了解具體港口都市的發展數據或曆史案例,可參考相關城市規劃報告或港口年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