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geological reserves
background; ground; land; soil; the earth
【計】 GND
【化】 earth
【醫】 geo-; loci; locus
character; matter; nature; pawn; pledge; quality; question; ******
【醫】 mass; massa; quality; substance; substantia
【經】 guilder
reserves
【醫】 reserve
地質儲量(Geological Reserves)指通過地質勘探手段查明的地下礦産資源總量,是未經經濟可行性或開采技術條件修正的原始資源量評估結果。其核心在于反映礦産資源的自然賦存狀态,具有以下關鍵特征:
技術性定義
依據中國國家标準《固體礦産資源儲量分類》(GB/T 17766-2020),地質儲量屬于查明礦産資源範疇,需通過勘探工程控制礦體形态、品位及分布。其計算基于地質參數(如礦層厚度、面積、體重、平均品位),采用體積法或豐度法估算,尚未考慮開采損失或選冶回收率(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資源部,2020)。
分類層級
地質儲量按勘探精度分為三級:
(《礦産地質勘查規範總則》,DZ/T 0338-2020)。
國際标準對照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将地質儲量定義為"Identified Resource",強調其需滿足"可靠地質證據支持"的前提(USGS 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 2023)。國際石油工程師協會(SPE)的"PRMS體系"則要求地質儲量必須通過鑽井、測井等直接手段驗證(SPE-PRMS, 2018)。
與可采儲量的區别
地質儲量需經可行性研究剔除開采技術不可達部分(如埋深過大、水文條件複雜),并扣除選冶損失後,方可轉化為經濟可采儲量。例如某鐵礦地質儲量10億噸,經評估可采率僅65%,則實際可采儲量僅為6.5億噸(《礦業工程設計與實踐》,冶金工業出版社)。
權威參考來源
- 中國國家标準 GB/T 17766-2020
- 美國地質調查局術語手冊(USGS Circular 831)
- SPE-PRMS 2018資源分類框架
- 《礦産資源工業要求手冊》(地質出版社)
地質儲量是礦産地質領域的核心概念,指通過地質勘探手段估算出的、存在于地下特定儲層中具有開采價值的礦産總量。以下是詳細解釋:
地質儲量指在地層原始條件下,具備産油(氣)能力的儲層中所儲存的石油或天然氣的總量。其核心特點包括:
根據可靠性和經濟性,地質儲量可分為:
地質儲量不等同于可采儲量:
中國現行标準(參考國際分類)要求扣除設計、采礦損失等因素,定義更接近國際礦冶協會的“證實儲量”和“概略儲量”。計算公式示例如下: $$ G = frac{Q cdot (1 - text{貧化率})}{text{回采率}} $$ 其中,$G$為可采儲量,$Q$為地質儲量。
地質儲量是制定國家能源戰略、礦山開發計劃的基礎依據,直接影響投資決策和資源管理。
如需進一步了解分類細則或計算方法,可參考考試資料網或礦産儲量國際标準文件。
半磁性控制器不同的電腦用戶彩度視頻訊號磁場掃描電波氣象記錄器電子管控制器動物毛否決者複合先露肛道工具欄名彙出彙款呼叫證實焦慮性糖尿卡紙闆寬帶信道氯酸鋁慢性過敏性夢幻症命中注定的囊狀檸檬烯屏極電池組前列腺窦去甲阿托品揉毛色譜聚焦瞬膜素聽覺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