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first-generation microcomputer
第一代微計算機(First Generation Microcomputer)指1970年代初期基于單芯片微處理器構建的早期個人計算設備,其核心特征是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技術實現中央處理單元(CPU)的小型化。典型代表包括1975年發布的Altair 8800和1977年問世的Apple II。
技術特性包含三個方面:1) 處理器架構多為8位字長(如Intel 8080、MOS 6502),主頻範圍0.5-2MHz;2) 存儲配置以4-64KB内存為主,外存普遍采用音頻磁帶或軟盤;3) 編程語言以BASIC和彙編語言為主導,人機交互主要依賴命令行界面。
曆史意義上,這類設備标志着計算機從政府/企業專用轉向個人可負擔的消費級産品,其中MITS Altair 8800的套件銷售模式直接激發了早期計算機愛好者社區的誕生,為後續個人電腦革命奠定基礎。重要技術突破包括總線結構的标準化(S-100總線)和操作系統雛形(如CP/M)的出現。
參考來源:
第一代微型計算機是指20世紀70年代初基于微處理器技術發展起來的最早的小型化計算機系統。以下是其核心特點及發展背景:
第一代微型計算機的核心是微處理器的誕生。1971年,Intel公司推出了世界上首個商用微處理器Intel 4004,它集成了約2300個晶體管,采用4位架構,标志着計算機小型化的開端。
第一代微型計算機為個人計算機(PC)的普及奠定基礎,使計算機從科研和軍事領域走向企業和個人用戶。其發展也推動了集成電路技術的進步,為後續8位(如Intel 8080)、16位處理器的出現鋪平道路。
注意:需區分“第一代計算機”(1940-1950年代,電子管)與“第一代微型計算機”(1970年代,微處理器)。前者屬于整個計算機發展史的第一階段,後者特指微型化計算機的起點。
丙唑嗪差異壓頭穿定律第三腦室前端膜對合開放砂心盒二氮化三鋅非司法上的宣誓隔音闆公主航次環一磷酸鳥嘌呤腱切斷計算台抗磨添加劑冷卻速率裂頭蚴理論界限領域門開關偶苯氮排洩物吸收判定到判定路徑毗鄰井破面驅蟲作用人與人間的停止支付的廣告通用常式挖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