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 dualization law
【計】 antithetic
【醫】 allelo-
law; restrain; rule
對偶律(duì ǒu lǜ)是漢英詞典中一個重要的語言學概念,指漢語和英語在表達上通過對稱、平衡的結構形成呼應關系的規律。它既體現兩種語言的修辭共性,也反映其文化思維差異。以下是詳細解析:
結構對稱性
漢語對偶常以字數相等、詞性對應的短語或句子呈現(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英語則強調Parallelism(平行結構),通過相同語法形式實現平衡(例:"Easy come, easy go")。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英譯版)》;Quirk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語義關聯模式
來源:北京大學《漢英對比語言學》。
漢語對偶的文化根基
源于古典詩詞與骈文,體現陰陽平衡哲學(如對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英語平行結構則側重邏輯清晰性(例培根名言:"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writing an exact man.")。
來源:《中國文化修辭學》;The Oxford Guide to English Usage.
翻譯中的等效處理
漢語四字格常需轉化為英語頭韻、排比等修辭(如"心曠神怡"譯作"carefree and joyous"),避免機械對應導緻的冗長。
來源:中國外文局《漢英翻譯技巧》。
對偶律研究助力于:
來源:Journal of Sino-English Linguistics;《外語教學與研究》期刊。
注:術語标準參考教育部《語言學名詞審定委員會詞表》(2011),實例分析基于語料庫統計(BNC/CCL)。
對偶律在不同學科中有不同含義,以下是其在邏輯學、集合論及概率論中的核心解釋:
在邏輯運算或布爾代數中,對偶律指若兩個邏輯式等價,則它們的對偶式也等價。具體規則為:
示例:若邏輯式$Y=A cdot (B + C)$,其對偶式為$Y^D = A + (B cdot C)$。
集合論中的對偶律表現為補集運算對并集、交集的分配關系,即德摩根定律:
作用:簡化複雜集合運算,例如将補集運算從整體拆分到子集。
概率論中常利用集合對偶律簡化事件概率計算。例如,若事件$A$與$B$互補,可通過$P(A cup B) = 1 - P(A^c cap B^c)$轉換問題形式。
需注意與修辭學中的對偶(如詩詞對仗)區分,後者屬于語言表達技巧,與數學邏輯無關。
對偶律的本質是通過符號替換和規則轉換,保持邏輯或集合關系的等價性,是簡化複雜表達式的重要工具。
半生半正弦的變産損益計算表采油量長眠呈灰色抽壓機刺桐啶等值串聯電阻鹗福爾根反應腹膜下膿腫刮除術行動莽撞還債期限糊裡糊塗的價值判斷接觸式磁記錄寄銷利益可居住的路徑指示器邏輯右移毛幹髓質模型設計球藝軀體學石油化工廠絲綢擦音藤黃網球花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