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柴胡英文解釋翻譯、南柴胡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radix bupleuri scorzoneraefolii
分詞翻譯:
南的英語翻譯:
south
柴胡的英語翻譯:
【醫】 Bupleurum falcatum L.; radix bupleuri
專業解析
南柴胡(Nán Chái Hú)的漢英詞典釋義
中文名:南柴胡
英文名:Southern Bupleurum Root
拉丁學名: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
科屬:傘形科(Apiaceae)柴胡屬(Bupleurum)
植物學特征
南柴胡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細長,表面紅棕色或棕褐色,質地堅韌。莖直立,高30–60厘米,上部多分枝。葉片狹披針形,全緣,具平行脈。傘形花序頂生,花小,黃色。果實為雙懸果,橢圓形。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流域及南方地區。
藥用價值與功能
南柴胡是傳統中藥材,以幹燥根入藥,性微寒、味苦,歸肝、膽經。主要功效包括:
- 疏肝解郁(Soothing Liver and Relieving Stagnation)
用于肝氣郁結所緻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
- 和解退熱(Resolving Shaoyang Syndrome and Reducing Fever)
主治寒熱往來的少陽證,常配伍黃芩、半夏(如小柴胡湯)。
- 升舉陽氣(Lifting Yang Qi)
用于氣虛下陷導緻的脫肛、子宮脫垂(需配補氣藥)。
藥理作用:
- 含柴胡皂苷(Saikosaponins)、揮發油等活性成分,具有抗炎、保肝、調節免疫作用。
- 現代研究證實其可抑制中樞興奮,緩解焦慮(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9)。
與北柴胡的鑒别
特征 |
南柴胡 |
北柴胡(B. chinense) |
根莖形态 |
根細長,少分枝,紅棕色 |
根粗大,多分枝,黑褐色 |
質地 |
質韌,不易折斷 |
質硬,易折斷 |
氣味 |
微香,味微苦 |
氣微香,味微苦辛 |
分布 |
長江以南 |
華北、東北地區 |
臨床應用參考
- 方劑示例:小柴胡湯(《傷寒論》)
組成: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生姜、大棗。
主治:少陽病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
- 禁忌:陰虛陽亢、肝風内動者慎用;過量可能引起惡心、頭暈。
權威參考文獻
- 《中華本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編)第8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 《中國藥典》2020年版一部,國家藥典委員會.
-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第二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 Chen, J.K. 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f Bupleurum Species,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2018.
網絡擴展解釋
南柴胡是傘形科植物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的幹燥根,與北柴胡同屬柴胡藥材的不同品種,因性狀差異而得名。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一、來源與性狀
-
植物來源
南柴胡為傘形科植物狹葉柴胡的幹燥根,主産于湖北、江蘇、四川、安徽等地。
與北柴胡區别:北柴胡來源于柴胡(Bupleurum chinense),主産于河北、河南、遼甯等地。
-
性狀特征
- 外形:根較細,呈圓錐形,頂端常有細毛狀枯葉纖維,下部少分枝。
- 表面:紅棕色或黑棕色,近根頭處有細密環紋。
- 質地:質軟易折斷,斷面平坦,不顯纖維性,具敗油氣(類似油敗氣味)。
二、功效與臨床應用
-
傳統功效
- 疏散退熱:用于外感發熱、寒熱往來(如感冒、瘧疾),常配伍葛根或黃芩。
- 疏肝解郁:緩解肝郁氣滞引起的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多與香附、白芍同用。
- 升舉陽氣:治療中氣下陷導緻的髒器脫垂(如子宮脫垂、脫肛),常配黃芪、升麻。
-
現代應用
藥理研究表明,南柴胡含柴胡皂苷、黃酮類(如槲皮素)等成分,具有解熱、抗炎、保肝、抗病毒等作用。
臨床用于治療急慢性肝炎、脂肪肝、膽汁反流性胃炎等疾病。
三、炮制與使用
- 炮制方法:常見醋柴胡(米醋炮制),可增強疏肝止痛功效。
- 性味歸經:辛、苦,微寒;歸肝、膽、肺經。
四、注意事項
- 陰虛陽亢者慎用,需遵醫囑配伍。
- 與北柴胡相比,南柴胡質地較軟、氣味特異,臨床可根據病症選擇。
如需進一步了解南北柴胡的鑒别或具體方劑應用,可參考來源網頁。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阿皮科散巴比妥納貝科夫斯基氏試驗伯德圖沉床成分标識承接插頭船到港後解除責任電腦輔助設計反裡達格式字符集汞齊化的關節粘連甲基烏拉坦降序排序澆口杯解除令激素缺乏鍊球菌性膿胸氯亞錫酸磨去瘧疾調查胚點清箱機氣體燃燒器生硝受人支配的束縛電嗬塔底淘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