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caliche
accrue; crude; rawness; unripe; give birth to; grow; living; procreate
student
【醫】 bio-
saltpetre
生硝在漢英詞典中的定義為天然形成的硝酸鹽類礦物,主要成分為硝酸鈉(NaNO₃)或硝酸鉀(KNO₃),英文對應詞為“niter”或“saltpeter”。其特性與應用如下:
化學性質
生硝易溶于水,在潮濕空氣中易潮解,高溫下可分解産生氧氣,具有強氧化性。該描述參考《英漢化學大辭典》及《地質礦物學術語手冊》。
傳統應用
曆史上用于制作黑火藥(硝酸鉀)、皮革鞣制及食品防腐(硝酸鈉)。中國《天工開物》記載其作為火藥原料的用途。
現代工業
硝酸鈉被用作玻璃澄清劑和金屬熱處理劑,硝酸鉀則是複合肥料的成分之一。國際肥料工業協會(IFA)将其列為氮肥原料。
地質分布
主要産于幹旱地區,如智利阿塔卡馬沙漠(硝酸鈉)和印度德幹高原(硝酸鉀)。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将其歸類為蒸發岩礦物。
參考來源:
《英漢化學大辭典》 化學工業出版社
《地質礦物學術語手冊》 中國地質學會
《天工開物》 明代宋應星
國際肥料工業協會(IFA)報告
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礦物數據庫
“生硝”是一個礦物學術語,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生硝指含硝酸鹽的碎礫或天然硝酸鈉沉積岩,主要産自智利和秘魯地區。其英文對應詞為“caliche”,常用于描述南美洲幹旱地區的礦物沉積層。
化學成分與用途
主要成分為硝酸鈉(NaNO₃),屬于硝酸鹽礦物。曆史上曾被用作肥料原料和火藥制造,現代工業中也可用于玻璃、陶瓷等生産。
詞源與文化關聯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次出現,如唐代李賀詩句“桂洞生硝舊馬牙”,宋代林曾“土面白生硝”等,均借生硝的礦物特性比喻自然景觀或物态變化。
與其他硝類物質的區别
不同于常見的硝石(硝酸鉀KNO₃)或芒硝(硫酸鈉Na₂SO₄·10H₂O),生硝特指硝酸鈉沉積物,且多與特定地理環境相關。
注音與拼寫
拼音為shēng xiāo,注音符號為ㄕㄥ ㄒㄧㄠ,相關近義詞包括“鈉硝石”“智利硝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