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Elaeagnus longipes
木半夏(Elaeagnus multiflora Thunb.)是一種落葉灌木,在漢英詞典中通常有以下詳細解釋:
植物學定義與學名
木半夏屬于胡頹子科(Elaeagnaceae)胡頹子屬(Elaeagnus)。其标準英文名為Cherry Silverberry 或Gumi,拉丁學名為 Elaeagnus multiflora Thunb.。該植物原産于東亞,常見于中國、日本和朝鮮半島。其果實呈橢圓形,成熟時為紅色,可食用,味酸甜。
藥用價值
傳統中醫中,木半夏的果實、根和葉均入藥。果實有收斂止瀉、平喘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療慢性腹瀉、哮喘和咳嗽。根可祛風活血,葉外敷可治瘡瘍。《本草綱目》記載其“實甘澀,平,無毒”,主治“赤白痢、久痢”。現代研究亦表明其富含維生素C、類黃酮及抗氧化成分。
名稱來源與文化意義
“木半夏”一名源于其果實成熟期在農曆夏季(約5–7月),與“半夏”(一種草本藥用植物)的采收時間相近,故以“木”字區分其木本屬性。在日本被稱為“グミ”(Gumi),是常見的庭院觀賞與食用植物。
生态與分布
多生長于海拔200–1500米的山坡、路旁或灌木叢中,適應性強,耐幹旱貧瘠土壤。其根系具固氮菌,可改良土壤,常用于生态修複項目。中國主要分布于華東、華中及西南地區。
參考資料來源:
(注:因未搜索到可驗證的網頁鍊接,此處僅标注權威文獻名稱;實際引用時建議補充具體出版信息或官方數據庫鍊接。)
木半夏是胡頹子科胡頹子屬的落葉直立灌木,具有藥用、食用和觀賞價值。以下從多個角度綜合解釋:
形态特征
木半夏高2-3米,幼枝密生褐色鱗片,老枝粗壯無刺。葉片紙質,橢圓形或卵形,表面幼時具白色鱗片,背面灰白色。花白色,單生于葉腋,花期4-5月;果實橢圓形,成熟時紅色,密被鏽色鱗片,果期6-7月。
分布與生長環境
主要分布于中國河北、山東、陝西、四川及南方各省,野生于山地陽坡、稀疏林下或灌叢中,喜溫暖濕潤和疏松肥沃的沙質土壤。
藥用部位與功效
用法與用量
果實15-30克煎服,葉9-15克或外用煎洗,根9-24克内服或浸酒。
名稱來源
據《本草拾遺》記載,因其“葉冬凋夏綠,春實夏熟”,故稱“木半夏”。
别名包括四月子、羊奶子、野櫻桃等,均與其果實形态或成熟季節相關。
其他用途
果實可制果酒、饴糖;花可提取芳香油,同時是優良的蜜源植物;株形美觀,常用于庭院栽培觀賞。
藥用時需遵循劑量,避免過量;具體配伍和禁忌建議咨詢中醫師。
保險經紀人補充氣體側生分生組織差分微分方程搭縫熔接電子購物底骨間韌帶動脈搏多用戶分時操作系統放射原的發生火警複合信號焊芯滑車上靜脈化學反應方程式甲紫藍極限狀态柯桠英鋁鐵岩悶熱小麥歐洲支付同盟盤件切線創傷生熱反應市政會計收入的來源斯快爾氏導管損失慘重的投機性貨币流動微波波譜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