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米丘林學說英文解釋翻譯、米丘林學說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Michurin's teaching

分詞翻譯:

丘的英語翻譯:

grave; hillock; mound
【醫】 agger; aggeres; cumuli; cumulus; hillock

林的英語翻譯:

circles; forest; woods

學說的英語翻譯:

doctrine; Lysenkoism; theory
【醫】 doctrine; theory

專業解析

米丘林學說是蘇聯生物學家伊萬·弗拉基米羅維奇·米丘林(Ив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ичурин)提出的植物遺傳改良理論體系,其核心觀點認為生物體性狀可通過外界環境幹預實現定向遺傳改變。該學說在20世紀30至50年代對蘇聯及中國的農業科學産生深遠影響,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1. 定向培育理論

    米丘林主張通過嫁接雜交、環境馴化(如溫度驟變、營養調控)等手段,迫使植物適應新環境并穩定遺傳新性狀。例如,他通過遠緣嫁接培育出耐寒果樹品種,認為後天獲得性性狀可直接遺傳(來源: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卷)。

  2. 否定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學說

    與經典遺傳學不同,米丘林學派認為染色體并非遺傳物質載體,強調環境因素主導遺傳變異。這一觀點後被李森科發展為“米丘林-李森科學說”,成為蘇聯官方科學理論(來源: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3. 階段發育理論

    提出植物個體發育分為不同質變階段,每個階段需要特定環境條件才能完成轉變。此理論為春化處理等農藝技術提供依據,曾廣泛應用于小麥等作物改良(來源:李森科《農業生物學》1948年版)。

現代科學評價認為,米丘林學說的實踐成果部分得到驗證(如嫁接雜種優勢利用),但其遺傳理論因忽視基因作用機制而存在局限性。2015年《自然·植物學》期刊指出,表觀遺傳學研究重新引發了關于環境與遺傳關系的讨論(來源:Nature Plants, DOI:10.1038/nplants.2015.132)。

網絡擴展解釋

米丘林學說是蘇聯植物育種學家伊萬·米丘林(Ivan Vladimirovich Michurin)創立的生物學理論,其核心思想強調生物體與生活條件的統一性,主張通過人為幹預實現生物遺傳性的定向改造。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該學說的内涵:


一、核心思想與理論基礎

  1. 生物體與環境的統一性
    米丘林學說認為,生物體的遺傳性是其祖先同化的生活條件的總和。當外界條件滿足遺傳需求時,遺傳性保持穩定;若被迫適應新條件,則可能發生變異,且新性狀可通過遺傳保留()。

  2. 獲得性遺傳與定向培育
    主張生物在發育過程中因環境改變産生的獲得性狀可以遺傳,人類可通過控制生活條件(如溫度、光照)或雜交手段,定向培育出符合需求的新品種()。


二、主要内容與方法論

米丘林學說的實踐體系包含三大方向():

  1. 人工雜交
    包括遠緣雜交(如不同物種間雜交)和無性雜交(嫁接等),以打破遺傳保守性。例如,米丘林通過雜交培育出耐寒果樹品種。
  2. 有機體定向培育
    通過調控環境條件(如“氣候馴化法”)逐步改變植物特性,使其適應新環境。
  3. 人工選擇
    在雜交或變異後代中篩選目标性狀,結合階段性培育(如“春化法”)加速新品種形成。

三、理論淵源與發展


四、實踐貢獻與争議

  1. 成就
    米丘林一生培育300餘種果樹新品種,如抗寒櫻桃、蘋果等,直接推動了蘇聯農業的發展()。
  2. 争議
    部分理論(如獲得性遺傳的普遍性)缺乏分子遺傳學支持,現代科學認為其更多適用于表型調控而非遺傳機制解釋()。

五、影響與評價

米丘林學說在20世紀中期曾被廣泛推廣,尤其對中國農業科學和育種實踐産生深遠影響()。盡管部分觀點存在争議,但其強調環境與生物互動的思想仍為生态學和作物改良提供了重要啟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或曆史背景,可查閱知網等來源的原始文獻()。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編輯位标準甘汞電極比利特爾-西門子隔膜電解槽丙基不信的層壓壓機廠商軟件超額需求磁性墨水醋酸苄酯單條鑄造機膽總管異常擴張倒裝焊接倒扣芯片焊接分部結平分類帳估計和試驗計劃含油量滑石陶瓷滑線電橋徑向光栅科羅特科夫氏試驗空論硫酸鈣塊美其名曰尿氯過少鞣酸療法神經軸索曲張雙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