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米丘林学说英文解释翻译、米丘林学说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Michurin's teaching

分词翻译:

丘的英语翻译:

grave; hillock; mound
【医】 agger; aggeres; cumuli; cumulus; hillock

林的英语翻译:

circles; forest; woods

学说的英语翻译:

doctrine; Lysenkoism; theory
【医】 doctrine; theory

专业解析

米丘林学说是苏联生物学家伊万·弗拉基米罗维奇·米丘林(Иван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Мичурин)提出的植物遗传改良理论体系,其核心观点认为生物体性状可通过外界环境干预实现定向遗传改变。该学说在20世纪30至50年代对苏联及中国的农业科学产生深远影响,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内容:

  1. 定向培育理论

    米丘林主张通过嫁接杂交、环境驯化(如温度骤变、营养调控)等手段,迫使植物适应新环境并稳定遗传新性状。例如,他通过远缘嫁接培育出耐寒果树品种,认为后天获得性性状可直接遗传(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

  2. 否定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说

    与经典遗传学不同,米丘林学派认为染色体并非遗传物质载体,强调环境因素主导遗传变异。这一观点后被李森科发展为“米丘林-李森科学说”,成为苏联官方科学理论(来源: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3. 阶段发育理论

    提出植物个体发育分为不同质变阶段,每个阶段需要特定环境条件才能完成转变。此理论为春化处理等农艺技术提供依据,曾广泛应用于小麦等作物改良(来源:李森科《农业生物学》1948年版)。

现代科学评价认为,米丘林学说的实践成果部分得到验证(如嫁接杂种优势利用),但其遗传理论因忽视基因作用机制而存在局限性。2015年《自然·植物学》期刊指出,表观遗传学研究重新引发了关于环境与遗传关系的讨论(来源:Nature Plants, DOI:10.1038/nplants.2015.132)。

网络扩展解释

米丘林学说是苏联植物育种学家伊万·米丘林(Ivan Vladimirovich Michurin)创立的生物学理论,其核心思想强调生物体与生活条件的统一性,主张通过人为干预实现生物遗传性的定向改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该学说的内涵:


一、核心思想与理论基础

  1. 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性
    米丘林学说认为,生物体的遗传性是其祖先同化的生活条件的总和。当外界条件满足遗传需求时,遗传性保持稳定;若被迫适应新条件,则可能发生变异,且新性状可通过遗传保留()。

  2. 获得性遗传与定向培育
    主张生物在发育过程中因环境改变产生的获得性状可以遗传,人类可通过控制生活条件(如温度、光照)或杂交手段,定向培育出符合需求的新品种()。


二、主要内容与方法论

米丘林学说的实践体系包含三大方向():

  1. 人工杂交
    包括远缘杂交(如不同物种间杂交)和无性杂交(嫁接等),以打破遗传保守性。例如,米丘林通过杂交培育出耐寒果树品种。
  2. 有机体定向培育
    通过调控环境条件(如“气候驯化法”)逐步改变植物特性,使其适应新环境。
  3. 人工选择
    在杂交或变异后代中筛选目标性状,结合阶段性培育(如“春化法”)加速新品种形成。

三、理论渊源与发展


四、实践贡献与争议

  1. 成就
    米丘林一生培育300余种果树新品种,如抗寒樱桃、苹果等,直接推动了苏联农业的发展()。
  2. 争议
    部分理论(如获得性遗传的普遍性)缺乏分子遗传学支持,现代科学认为其更多适用于表型调控而非遗传机制解释()。

五、影响与评价

米丘林学说在20世纪中期曾被广泛推广,尤其对中国农业科学和育种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尽管部分观点存在争议,但其强调环境与生物互动的思想仍为生态学和作物改良提供了重要启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历史背景,可查阅知网等来源的原始文献()。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案头传真机采样头成本与帐面价值差异程序上的带颈视镜电流电池定音鼓手二岔按蚊二殖的飞行通信中心非脂性磷蛋白格拉塞偶合光电催化固定收入者喝令后备存储器货物说明摘要净化剂柯楠理论恰当油气比藐视法律羟考酮切牙及尖牙内侧面鞣酸后处理瑟杜酮试片实施机构特雷拉氏征钍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