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李比希法英文解釋翻譯、李比希法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化】 Liebig method

分詞翻譯:

李的英語翻譯:

【醫】 Prunus salicina Lindl; Prunus triflora Roxb.

比的英語翻譯:

compare; compete; ratio; than
【醫】 proportion; ratio
【經】 Benelux; benelux customs union; benelux economic union

希的英語翻譯:

hope; rare

法的英語翻譯:

dharma; divisor; follow; law; standard
【醫】 method
【經】 law

專業解析

李比希法(Liebig's Method) 在漢英詞典及化學專業語境中,指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 創立的有機化合物碳氫元素定量分析方法。該方法通過燃燒有機物并測定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精确計算樣品中碳(C)和氫(H)的質量百分比,是19世紀有機分析化學的裡程碑技術。

核心原理與步驟

  1. 燃燒反應:将精确稱量的有機樣品在氧氣流中高溫燃燒,碳轉化為二氧化碳(CO₂),氫轉化為水(H₂O)。

    $$ text{有機物} + text{O}_2 xrightarrow{Delta} text{CO}_2 + text{H}_2text{O} + text{其他氧化物} $$

  2. 吸收與測定:
    • 二氧化碳吸收:用氫氧化鉀(KOH)溶液吸收CO₂,根據吸收管增重計算碳含量。
    • 水蒸氣吸收:用幹燥劑(如高氯酸鎂)吸收H₂O,根據吸收管增重計算氫含量。

      碳含量計算公式:

      $$ text{C%} = frac{text{CO}_2 text{質量} times frac{12}{44}}{text{樣品質量}} times 100% $$

      氫含量計算公式:

      $$ text{H%} = frac{text{H}_2text{O} text{質量} times frac{2}{18}}{text{樣品質量}} times 100% $$

命名來源與權威定義

術語“李比希法”直接源于李比希的姓氏(Liebig),國際化學界通稱Liebig's Method 或Combustion Analysis。其定義被權威化學文獻收錄,如:

曆史意義與現代應用

李比希法于1830年代确立,解決了當時有機化合物成分分析的難題,推動了有機化學理論發展。現代元素分析儀(如CHNS/O分析儀)仍基于其燃燒原理,通過氣相色譜等技術優化精度,廣泛應用于藥物、材料、環境樣品的成分檢測。


權威參考來源:

  1. 中國化學會《化學命名原則》(第四版),科學出版社。
  2. IUPAC, Compendium of Analytical Nomenclature, 3rd ed. (Blackwell Science).
  3. 李比希原始論文:Liebig, J. Ann. Pharm.1831, 1, 1–47.
  4. 《有機元素分析》(張玉奎等著,化學工業出版社,2010)對方法演進有系統闡述。

網絡擴展解釋

李比希法是一種用于定量測定有機物中碳、氫元素含量的經典分析方法,由德國化學家尤斯圖斯·馮·李比希于1831年提出。以下是其核心原理和步驟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原理

通過燃燒有機物樣品,使其中的碳和氫分别轉化為二氧化碳(CO₂)和水(H₂O),再通過吸收劑測定兩者的質量,進而計算碳、氫的含量。若碳氫含量之和未達100%,則差值即為氧的含量。

二、實驗步驟

  1. 樣品燃燒
    将精确稱量的有機物樣品置于燃燒管中,在紅熱的氧化銅(CuO)催化下徹底氧化,生成CO₂和H₂O。
  2. 氣體吸收
    • CO₂被燒堿石棉劑(含NaOH的石棉)吸收,生成碳酸鈉(Na₂CO₃)。
    • H₂O被高氯酸鎂(Mg(ClO₄)₂)吸收,形成含結晶水的化合物。
  3. 質量計算
    通過吸收管的質量差,分别得到CO₂和H₂O的質量,代入公式計算碳、氫含量:
    • 碳含量公式:
      $$text{碳%} = frac{12 times 100 times A}{44 times B}$$
    • 氫含量公式:
      $$text{氫%} = frac{2 times 100 times C}{18 times B}$$
      其中,A為CO₂質量,B為樣品質量,C為H₂O質量。

三、特點與應用

四、補充說明

氧化銅的作用是确保有機物完全氧化,避免生成一氧化碳(CO)幹擾測定。該方法雖被現代技術取代,但仍是化學教育中理解元素分析原理的重要案例。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背籃編譯程式任選項磁粉檢驗碘非那西汀多倍長數字閥軸定時齒輪非法入口計數沸液分子量幹灰澄清作用結核疣可備谘詢者可濕性可疑故障口腔科X線透視機輪廓模型木偶劇耐火砂漿貧民窟強占已為他人所取得的土地起動至運轉轉移接觸器犬複殖孔蟲熔絲連接使用過程特許銀行調度模型頭尾加成瓦耳薩耳瓦氏手法未售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