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膠體學說英文解釋翻譯、膠體學說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醫】 colloidal theory

分詞翻譯:

膠體的英語翻譯:

colloid
【化】 colloid; reuuber matrix; rubber mass; rubber matrix
【醫】 colloid

學說的英語翻譯:

doctrine; Lysenkoism; theory
【醫】 doctrine; theory

專業解析

膠體學說(Colloidal Theory)是物理化學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膠體(Colloid)這一特殊分散體系的組成、性質、穩定性及其應用。膠體是指分散相粒子直徑在1納米至100納米之間的分散體系,其性質介于溶液和粗分散體系之間。

核心概念

  1. 分散體系定義

    膠體系統由分散相(Dispersed Phase)和分散介質(Dispersion Medium)構成。例如,牛奶中脂肪微粒分散在水中(乳膠體),煙霧中固體顆粒分散在空氣中(氣溶膠)。

  2. 動力學性質

    膠體粒子因布朗運動(Brownian Motion)而保持懸浮狀态,避免快速沉降。這一現象由羅伯特·布朗于1827年發現,愛因斯坦在1905年通過統計力學理論解釋。

  3. 光學性質

    膠體可産生丁達爾效應(Tyndall Effect):當光束穿過膠體時,因粒子散射光而形成可見光路。此現象是區分膠體與真溶液的重要依據。

  4. 電學性質

    膠粒表面常帶電荷(如氫氧化鐵膠體帶正電),通過吸附離子或電離産生。電荷排斥作用(靜電穩定機制)是膠體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外加電解質可中和電荷導緻聚沉(Coagulation)。

曆史發展

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格雷姆(Thomas Graham)在1861年首次系統研究膠體,通過擴散實驗區分晶體(Crystalloid)與膠體,奠定膠體化學基礎。1903年,齊格蒙迪發明超顯微鏡,首次直接觀測膠體粒子,推動理論完善。

應用領域

權威參考文獻

  1. Graham, T. (1861). "Liquid Diffusion Applied to Analysi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2. Einstein, A. (1905). "Über die von der molekularkinetischen Theorie der Wärme geforderte Bewegung von in ruhenden Flüssigkeiten suspendierten Teilchen". Annalen der Physik.
  3. Hiemenz, P. C., & Rajagopalan, R. (1997). Principles of Colloid and Surface Chemistry. CRC Press.

(注:因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網頁鍊接,以上文獻來源為經典學術著作,建議通過學術數據庫如Google Scholar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膠體學說是研究膠體體系結構、性質及其行為規律的科學理論,屬于膠體化學的核心内容。以下從多個維度展開解釋:

1. 基本定義 膠體指分散質粒子直徑在1-100nm之間的分散體系,介于溶液和濁液之間,具有高度分散性和多相不均勻特征。其獨特性質源于微觀粒子的介觀尺度效應,例如丁達爾效應(光線散射現象)是膠體的标志性特征。

2. 體系分類 • 按分散劑狀态:

3. 穩定性機制 膠體具有介穩态特性,源于雙重作用: ① 電性排斥:膠粒通過吸附帶電形成雙電層,同性電荷相互排斥 ② 動力學穩定:布朗運動抵消重力沉降效應

4. 應用領域 該學說為材料科學(如凝膠制備)、環境工程(氣溶膠處理)、生物醫藥(藥物緩釋系統)等領域提供理論支持,例如利用滲析原理純化膠體。

5. 曆史發展 19世紀中葉由Thomas Graham系統提出,通過研究物質擴散差異建立膠體科學框架,後續通過超顯微鏡觀測和電泳實驗完善理論體系。

如需更完整的學科發展脈絡,可參考膠體化學專著或物理化學教材中的膠體章節。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阿洛西林半連續聚合表面電勢測量儀表穿區鍛伸作業對稱表處理程式二次搬運反神經元論解剖學家符號傳遞函數個人身分膈隙光電子積分電路化學氣相澱積工藝假性頸靜脈孔可見拷貝空白槽連續介質磷酸解作用麥角副酸二乙酰胺氣管内吹入麻醉全局子程式目錄神經性循環衰弱實際作業桶泵頭胸聯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