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劍龍英文解釋翻譯、劍龍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stegosaurus

分詞翻譯:

劍的英語翻譯:

blade; falchion; sabre; skewer; sword
【醫】 xiphi; xipho-

龍的英語翻譯:

dragon; imperial

專業解析

劍龍(Stegosaurus)是侏羅紀晚期(約1.55億至1.45億年前)的草食性恐龍,屬名源自希臘語"stegos"(屋頂)和"sauros"(蜥蜴),指其背部17塊獨特的骨闆。該物種首次由美國古生物學家奧塞内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于1877年命名。其典型特征包括:

  1. 骨闆結構:背部的兩排交錯骨闆曾被認為是防禦裝置,現代研究推測可能參與體溫調節;
  2. 尾刺武器:尾部四根尖銳骨刺(長度達60-90厘米)構成有效防禦系統;
  3. 體型特征:成年體長約9米,體重2-5噸,腦容量僅約80克,具有"第二腦"(臀部神經節)輔助控制後肢和尾部。

根據倫敦自然曆史博物館的标本分析,劍龍屬于劍龍科(Stegosauridae)的典型屬種,主要分布在現今美國西部和葡萄牙地區。其齒列結構顯示以低矮蕨類植物為主食,消化系統依賴發酵腔分解纖維。

網絡擴展解釋

“劍龍”一詞具有雙重含義,既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典故意象,也是古生物學中一類恐龍的名稱。以下從不同角度詳細解釋:

一、文化典故中的“劍龍”

源自《太平禦覽》記載的傳說:戰國時期有人盜掘王子喬墓時,墓中寶劍發出龍虎吼聲并飛升上天,後人以此象征寶劍的神靈。唐代詩人李賀在《呂将軍歌》中曾用“劍龍夜叫”暗喻寶劍的非凡力量。

二、古生物學中的劍龍

  1. 基本特征
    劍龍(學名:Stegosaurus)是侏羅紀晚期至白垩紀早期的植食性恐龍,體長8-10米,體重2-4噸,背部有兩排骨闆,尾部有4根防禦性尖刺。

  2. 身體結構

    • 頭部:頭小且呈三角形,喙狀嘴無齒,兩側有細小牙齒。
    • 四肢:前肢短于後肢,前足5趾,後足3趾。
    • 防禦機制:骨闆可能用于調節體溫或展示,尾部尖刺可擊退掠食者。
  3. 生态習性
    以低矮蕨類、苔藓為食,需吞食胃石輔助消化;群居生活,常與梁龍等植食恐龍共同活動。主要分布于亞洲、北美洲,化石在中國四川、新疆及美國等地被發現。

三、名稱寓意

“劍”象征其背部的劍狀骨闆,“龍”體現其作為遠古巨獸的神秘感。拉丁學名“Stegosaurus”意為“有屋頂的蜥蜴”,形容其獨特的骨闆排列。


注:如需完整信息,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操作控制分析常溫成形法懲罰的處分行為催化劑補充遁詞串音多尖論二胺浮控開關高頻電容各地用戶間交互操作赫特利氏試驗環狀後囊纖維化學計勢回報的貨車公司提單激光微探針緊固螺釘脊髓前角麻痹脊椎聯胎空中纜車累積遺贈硫代秋水仙堿目送女攜遺傳的剖腹産後的羟化磺化作用清除泵微晶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