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exchange dumping
exchange; remittance; transfer
【經】 money order
dump; dumping; unload
【電】 dump
彙兌傾銷(Exchange Dumping)是國際貿易中的一種特殊價格競争手段,指一國通過主動引導本币貶值,使本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價格優勢的行為。該術語在《牛津金融與銀行詞典》中被定義為"通過彙率調整實現出口商品價格人為壓低"(來源:Oxford Dictionary of Finance and Banking)。
其運作機制包含兩個層面:第一,貨币貶值直接降低以外币标價的出口商品價格,例如當人民币對美元彙率從6.5降至7.0時,原價650元人民币的商品在美元标價将從100美元降至92.86美元;第二,貶值可能引發國内通脹滞後效應,形成實際彙率與名義彙率的雙重競争優勢。國際清算銀行2023年度報告指出,這種彙率操縱可能引發貿易夥伴國的反傾銷調查(來源:BIS Annual Report)。
從國際貿易法角度看,世界貿易組織《反傾銷協議》雖未直接禁止彙兌傾銷,但第15條規定成員國不得通過彙率政策獲取不公平競争優勢。實際操作中,2019年美國財政部曾将越南列為"彙率操縱國",部分原因即涉及此類争議(來源:WTO Anti-Dumping Agreement)。
彙兌傾銷(又稱外彙傾銷)是指一國通過主動促使本國貨币貶值,降低出口商品的外币價格,從而提升國際競争力、擴大出口規模的經濟手段。以下是詳細解析:
價格調整
當本國貨币對外貶值時,出口商品以外國貨币計價的價格會下降。例如,若人民币對美元彙率從6:1貶至7:1,原本售價6元(1美元)的商品,貶值後僅需約0.86美元即可購買,價格競争力顯著提升。
雙向作用
外彙傾銷的有效性依賴以下條件:
普通傾銷指企業直接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出口商品(可能違反貿易法規),而彙兌傾銷是通過彙率政策間接實現價格優勢,屬于國家層面的策略性手段。
假設A國貨币對美元貶值20%,其出口商品成本若僅因貶值導緻國内物價上漲10%,則仍能通過10%的價格優勢擴大出口;但若國内通脹達到25%,傾銷效果将完全消失。
彙兌傾銷是一種依賴特定條件的短期貿易競争策略,需權衡國内外經濟波動及國際關系風險。
埃洛石比色滴定法腸穿孔網膜覆蓋術穿孔壓縮文件出口信貸單項式敦實放氣股本與淨值比率國有化的劃線培養貨物保管基本合同截割嘴近似雙曲形反射器鄰二嗪木質素塑膠耐堿牢度能量分散X射線熒光颞上溝膿性蜂窩織炎性腸炎曝露臍靜脈曲張侵蝕點全骨炎柔引線三十一烷醇同構模型脫磷酸輔酶A焦磷酸化酶微需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