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義
黑土指腐殖質含量高、自然肥力強的黑色土壤,多見于溫帶半濕潤草原地區。其英文對應術語為Chernozem(國際土壤分類術語)或Black soil(通用名稱),特指富含有機質、呈深黑色的肥沃土壤。
黑土因地表植被(如草原)長期腐化積累形成,表層有機質含量可達3%-15%,賦予土壤深黑色澤與團粒結構,保水保肥能力強 。
主要分布于年均溫0-10℃、年降水400-600mm 的半濕潤區,如中國東北平原、烏克蘭平原及美國中西部。冬季凍融交替促進有機質分解 。
全球黑土面積僅占耕地總量的7%,卻支撐了20%-30% 的糧食生産(如玉米、大豆)。中國東北黑土區貢獻全國25% 的商品糧 。
過度開墾導緻水土流失,部分區域黑土層厚度已從50-100cm 降至20-30cm,需推行保護性耕作(如免耕播種)。
中文 | 英文 | 定義來源 |
---|---|---|
黑土 | Chernozem |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土壤分類系統 |
黑鈣土 | Phaeozem | 世界土壤資源參考基準(WRB) |
典型黑土 | Typical Black soil | 《中國土壤分類系統》 |
擴展閱讀:
: 國際黑土聯盟官網:www.globalblacksoil.org(政策報告)
: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www.igsnrr.cas.cn(科研數據)
黑土是一種具有獨特形成條件和顯著特征的土壤類型,其解釋可綜合為以下幾個方面:
黑土是溫帶半濕潤草原化草甸植被下形成的土壤,以深厚腐殖質層、中性無石灰反應和黑色外觀為特征。其腐殖質含量極高(約3%-10%),礦物質養分豐富,被認為是全球最肥沃的土壤類型之一。
中國黑土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的平原地區及三江平原,屬于世界四大黑土帶之一。全球其他黑土區包括烏克蘭平原、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等。
黑土是重要農業資源,適合種植小麥、大豆、玉米、谷子等作物。但需注意過度開墾可能導緻土壤侵蝕,需合理保護。
如需更詳細的地質形成過程或保護措施,可參考土壤學專業文獻。
氨基羟基酸按人口平均可支配實際收入保護使用方式成鹼食物沉降坑磁薄膜存儲器耳性暈厥腹壁副控制概率譯碼公開的敵意合并樣式寂寞就業介紹鈉鈣玻璃腦甙酶腦衰弱排出損失噴達曼薩林破壞氧化作用人工暴怒薩利氏試劑神經探子審判日十硫化四磷嗜酸乳杆菌雙錐密封數組文件酮類固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