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hrenology
bone; character; framework; skeleton; spirit
【醫】 bone; ossa; osteo-
each other; mutually; appearance; looks; look at and appraise; photograph
posture
【化】 phase
【醫】 phase
imitate; knowledge; learn; mimic; school; study; subject of study
骨相學(Physiognomy)是一種通過觀察人的面部特征、身體結構(尤其是顱骨形狀)來推斷其性格、智力或命運的理論和實踐。在漢英詞典視角下,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漢語釋義
指通過分析頭骨輪廓、面部比例等生理特征判斷心理特質的學說,中文亦稱“顱相學”。《辭海》将其定義為“一種以頭顱形态推測精神能力的僞科學”¹。
英語釋義
對應英文術語Phrenology(源自希臘語 phrēn "心智" + logos "研究")。《牛津英語詞典》定義為:
"The study of the conformation of the skull based on the belief that mental faculties and character traits are indicated by cranial bumps."²
該學說由德國解剖學家弗朗茨·約瑟夫·伽爾(Franz Joseph Gall) 于18世紀末創立,主張:
當代神經科學證實:
權威文獻來源:
¹《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
²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3r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³ Finger, S. Minds Behind the Brai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⁴ WHO Report on Pseudoscience in Health, 2023
骨相學是一種通過觀察人體骨骼特征(如形狀、大小、比例、紋理等)來推測性格、命運、健康等信息的傳統相術,其理論體系融合了東西方文化,但缺乏科學依據。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西方起源
由奧地利醫生弗蘭茨·約瑟夫·加爾(1758-1828)于18世紀末提出,他将頭骨分為27個區域,認為不同區域對應不同心理特質(如智力、創造力等)。德國學者斯普爾茲海姆進一步擴展為35個區域,并命名為“骨相學”。
該學說曾流行于19世紀,主張頭骨形态可預測職業傾向與成就,例如額頭寬大象征高智力。
中國傳統體系
中國古代骨相學與面相學結合,注重骨骼與氣血的關系,認為“骨為陽,肉為陰”,骨骼強健者多福壽。例如手腕細而結實者主智慧,粗大露筋者多為體力勞動者。
骨骼類型
關鍵部位解析
骨相學作為曆史悠久的相術,反映了古人對人體與命運關系的探索,但其結論缺乏科學嚴謹性。建議理性看待,更多作為文化現象研究,而非實際應用依據。
不定負荷乘便傳輸結束識别存取控制字段當娼妓點陣式打印二次栅極發射耳前庭切開術否定裁決國際貿易港過食航空潤滑空行政條款警示燈裂體吸蟲菱狀腱膜毛幹髓質面肌麻痹米裡安氏耳征内向者熱成型賽松鈉設備投資石棉毯手術後休克水下的松屬未定基金未經處理的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