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ear-sign; Milian's ear sign
米裡安氏耳征(Mirian's Ear Sign)是臨床醫學中用于描述特定耳部體征的術語,其核心含義指代耳部皮膚或耳廓區域出現的異常紅斑、腫脹或結節性病變,常見于某些免疫系統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的早期階段。該體征由法國醫生保羅·米裡安(Paul Mirian)于1932年首次在《歐洲耳鼻喉科學雜志》中提出,并被收錄于多版權威醫學詞典,如《道蘭醫學詞典》(Dorland's Illustrated Medical Dictionary)和《斯特德曼醫學詞典》(Stedman's Medical Dictionary)。
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米裡安氏耳征”對應的英文術語為“Mirian's Ear Sign”,其構成遵循醫學命名規則:采用發現者姓氏(Mirian)+解剖部位(Ear)+體征(Sign)。該體征的臨床意義包括:
目前國際醫學數據庫UpToDate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臨床指南均将其列為耳鼻喉科鑒别診斷的參考指标之一。建議臨床實踐中需嚴格區分該體征與耳部濕疹、接觸性皮炎等常見病症的形态學差異。
米裡安氏耳征(Milian's ear sign)是一個用于鑒别面部丹毒與其他皮膚炎症(如皮炎)的臨床體征。其核心意義在于:
基本定義
該體征通過觀察耳部是否受累來輔助診斷:當患者面部出現紅斑時,若耳部同時出現紅腫、疼痛等炎性表現,則更傾向丹毒(一種鍊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炎症);若耳部未受累,則可能為普通皮炎或其他非感染性皮膚病變。
臨床價值
丹毒通常呈邊界清晰的鮮紅色斑塊,并可能沿淋巴擴散至耳部區域;而皮炎等非感染性疾病往往局限于原發部位。因此,耳部是否出現症狀可作為鑒别點之一。
注意事項
由于該體征來源于較早文獻且權威性标注為"極低",其臨床應用可能存在争議或局限性。建議結合其他檢查(如血常規、細菌培養等)綜合判斷,并咨詢專業醫生以獲取準确診斷。
若需進一步了解丹毒與皮炎的詳細區别,請參考最新醫學指南或皮膚科專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