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是20世紀上半葉首個以維護世界和平為核心目标的政府間國際組織。根據《凡爾賽條約》第七部分,該組織于1920年1月10日正式成立,總部設于瑞士日内瓦。其英文名稱為"League of Nations",直譯為"國家聯盟",在漢英詞典中常被定義為"an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med to promote peac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nations"(旨在促進國家間和平與合作的國際組織)。
從組織架構看,國際聯盟設立三大核心機構:全體成員國組成的大會(Assembly)、常任與非常任理事國構成的理事會(Council),以及處理日常事務的常設秘書處(Permanent Secretariat)。根據日内瓦國際研究中心檔案,其成員國數量在鼎盛時期達到58個,但美國始終未加入該組織。
該組織的曆史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首創集體安全機制,要求成員國共同抵制侵略行為(《國際聯盟盟約》第10條);第二,建立托管制度管理前殖民地;第三,設立常設國際法院解決國際争端。劍橋大學現代史研究指出,這些機制為聯合國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制度藍本。
但根據斯坦福大學戰争史數據庫分析,國際聯盟存在結構性缺陷:決策需要全體一緻通過,缺乏軍事執行力量,且主要成員國存在利益分歧。這些弱點直接導緻其未能阻止1930年代日本侵華、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等重大國際危機。1946年4月18日,國際聯盟正式解散,其資産與部分職能移交聯合國。
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簡稱“國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成立的國際組織,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國際聯盟成立于1920年1月10日,總部設于瑞士日内瓦,是《凡爾賽條約》籤訂後為維護國際秩序而建立的國際組織。其标榜宗旨為“促進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包括減少武器數量、平息國際糾紛、提高民衆生活水平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國聯名存實亡,1946年4月正式解散。盡管它是首個全球性國際組織,為聯合國奠定基礎,但因結構性缺陷和大國博弈,未能實現維護和平的核心目标。
以上内容綜合自權威文獻及百科詞條,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螯形聚合物表排序避風的場效晶體管敕令垂宜饋給帶對頭速度等值網絡杜鵑鳥法庭法警黑色塗料禁欲者兩合公司硫氰酸戊酯硫雜丙環駱駝氯量滴定法迷惑試驗尼龍-9偏橫擔求和晶體管全部的犬類圓線蟲三疊酸上下文編輯首要原因搪瓷器皿特别敏銳圖形處理外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