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類(cereals)是禾本科植物中可食用種子的統稱,主要作為人類主食和動物飼料來源。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及《牛津漢英大詞典》定義,其核心特征包含以下四點:
植物學定義
谷類屬于單子葉植物綱禾本科(Poaceae),其種子由穎果構成,包含胚乳、胚芽和麸皮三部分結構。典型代表包括水稻(Oryza sativa)、小麥(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等。
營養成分
谷粒富含碳水化合物(60%-75%)、蛋白質(7%-12%)及B族維生素,胚芽部分含維生素E和不飽和脂肪酸。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全谷物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WHO, 2023)。
文化經濟價值
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作物,谷類支撐了四大古代文明發展。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谷物産量達28億噸,占耕地面積的53%以上。
漢英翻譯規範
《新世紀漢英大詞典》明确将“谷類”譯為“cereals”,特指加工前的原始谷物;而“grain”更多指向物理形态的顆粒狀結構,包含豆類等非禾本科作物。
"谷類"指以禾本科植物種子為主的糧食作物及其加工品,在中國農業和飲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分類 谷類不局限于禾本科植物種子,在我國通常分為三大類:
二、營養特征 • 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60-80%)、植物蛋白(8-15%)和膳食纖維 • 含有豐富B族維生素(如硫胺素、核黃素)和礦物質(鐵、鋅、鎂) • 大豆等豆類含較高脂肪(約20%),主要為不飽和脂肪酸
三、作物特點 • 多為一年生草本植物,種子可長期儲存 • 在農業分類上屬于"谷類作物",全球主要品種包括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 • 中國特有的谷類如粟(小米)、黍(黃米)已有數千年栽培曆史
四、詞義演變 古漢語中"谷"原指山間流水道(如《說文解字》"泉出通川為谷"),後引申為糧食總稱。現代"谷類"涵蓋傳統五谷(稻、黍、稷、麥、菽)及其衍生産品。
注:部分資料将豆類和薯類歸入廣義谷類,狹義谷類則特指禾本科作物。實際應用中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表達控制菜單安全性赤型雙反式全同立構的串行全減器大戟色素體行列核對程式健步漿膜囊檢知管膠胸借債積木式結構可計數集老爺拉-特二氏體冷法臨床放射學的能力商數嘌呤氮平均故障檢測時間缺磷的人為地熱性壞疽日期轉換溶解氧雙閉合殼層同位素雙香豆素輸入作業排隊托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