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 bonification
custom duty; duty; tariff
【經】 customs; customs dues; customs duties; impost; tariff; trade barrier
【電】 derate
關稅減額(Tariff Reduction)指在國際貿易中通過雙邊或多邊協議降低進口商品的關稅稅率或減免關稅總額,是貿易自由化進程中的重要措施。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和世界貿易組織(WTO)《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第28條,其核心目标是通過減少貿易壁壘促進全球經濟一體化。
從漢英詞典角度解析,該術語包含三重内涵:
稅率調整機制:通過重新談判或貿易協定,将特定商品的最惠國稅率(MFN Rate)從基準水平下調,例如中國在RCEP框架下對東盟成員國汽車零部件實施15%的階梯式降稅政策(來源:商務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附件2B)。
關稅配額管理:對農産品等敏感商品設置配額内低稅率,如我國對小麥實施的關稅配額管理制度,配額内稅率1%,配額外稅率65%(來源:海關總署2025年度《關稅實施方案》)。
貿易補償計算:當某成員國因關稅減讓導緻進口激增時,可依據WTO《保障措施協定》第5條啟動補償性關稅調整,計算公式為: $$ Delta T = (P_d - P_w) times Q times eta $$ 其中$Delta T$為補償關稅額,$P_d$為國内市場價格,$P_w$為世界市場價格,$Q$為進口增量,$eta$為産業損害系數(來源:WTO官方文件WT/L/432)。
該術語在《布萊克法律詞典》(第12版)中被定義為"systematic diminution of customs duties pursuant to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強調其法律約束性和漸進性特征。當前全球97%的關稅減額措施通過自貿協定實施,典型案例包括美墨加協定(USMCA)中汽車原産地規則對應的關稅減免條款(來源:聯合國貿發會議《2024年世界投資報告》第3章)。
關稅減額通常指一國對進口商品應繳納的關稅金額進行減少的行政措施,屬于關稅減免政策的一部分。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關稅減額是減征關稅的具體表現形式,即通過降低稅率或調整計稅基數等方式減少應納稅額,而非完全免除。它與免征關稅共同構成關稅減免政策。
根據我國《海關法》及實施條例,關稅減免(含減額)分為三類:
法定減免
依據法律規定自動適用,例如:
特定減免
針對特定地區(如自貿區)、企業(如高新技術企業)或用途(如科研設備)的專項優惠。
臨時減免
根據經濟形勢或特殊需求臨時調整,例如疫情期間對醫療物資的關稅減征。
需注意,關稅減額的具體數值需根據商品分類代碼查詢《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不同商品的減稅幅度差異較大。例如,2023年我國對530項商品實施低于最惠國稅率的進口暫定稅率(來源: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公告)。
變動行市測音器綢缪從小醋母點符號電話型網絡對應态律腐生菌幹皮性骨化症鼓腸鬼線毫不在意河運提單聚胱氨酸開支曲線柯普氏定律硫化碎片膠鹿迷走加壓反射目的地字段前房的祛臭粉掃描盤羧基多肽酶坦納林特征測度通用函數産生器韋伯氏征僞寄存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