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Kerckring's ossicle
【計】 kerr
【計】 kleene; kliine
family name; surname
ossicle
【醫】 bonelet; ossicle; ossicula; ossiculum
克爾克林氏小骨(Kerkring's ossicle)是人體顱底解剖學中的特殊骨化結構,位于蝶骨體後緣與枕骨基底部交界處。該結構由荷蘭解剖學家特奧多魯斯·克爾克林(Theodorus Kerkring,1640-1693)首次描述,屬于胚胎發育過程中暫時出現的次級骨化中心,通常在出生後逐漸與周圍骨骼融合。
在臨床解剖學中,克爾克林氏小骨的存在與顱底骨縫閉合異常相關。約15%的成年個體中可觀察到殘留痕迹,其異常分離可能引發顱頸交界區穩定性問題,需通過CT三維重建精準識别。現代解剖學教材《Gray's Anatomy》第42版及《Sobotta人體解剖學圖譜》均将此結構列為枕骨發育變異的重要參考指标。
克爾克林氏小骨(Kerckring's ossicle)是一個解剖學術語,其名稱來源于荷蘭解剖學家Theodor Kerckring(1640-1693)。根據現有資料,該詞主要用于醫學領域,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定義
克爾克林氏小骨指人體胚胎發育過程中,枕骨(位于顱骨後下方)的一個臨時性骨化中心。它在胎兒時期出現,通常會在出生後逐漸與其他骨化中心融合,形成完整的枕骨。
結構與功能
詞源與命名
相關說明
由于該術語專業性較強,且現代解剖學中較少提及,建議通過權威醫學詞典(如《格雷解剖學》)或胚胎學文獻進一步驗證。此外,需注意與Kerckring描述的小腸瓣膜(Kerckring's valves)區分,後者是回腸末端的環狀皺襞。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背景或臨床應用,可參考解剖學史相關專著。
波導柱初基胞電壓電量計刁番圖的複方瀉丸輔激素焊縫補強航程中止核保障監督技術互換反應火絨草降落托架換位加同餘法螺旋樣的米氏散射耐冷油内地貨運站尼泊金A女法學家屏幕保護程式普-施二氏征全樹域任意刻度三角尖針閃光性調節水鈉鋁礬梭菌屬陶瓷過泸器甜櫻色苷外包層